

家,依然在
作者:李菁( 5月21日,绵阳九洲体育馆,张宏背着弟弟在广场散步
)
幸而不幸的孩子
“婆婆,明天腿好了,我就跟你回家。”小鑫怡躺在床上,一边看着输液管不停地滴,一边嗲嗲地冲奶奶说话。大多数时候,奶奶坐在旁边,沉默着,久久注视着小孙女。听到“家”字,奶奶表情微微一变,眼圈泛红,目光赶紧从孙女脸上移开。
绵阳仍旧笼罩在余震的阴影下,市中心医院的病人已全部从住院部里搬出来,分散在医院的大厅和广场上。一个帐篷里有3个小病号,鑫怡的身边总是人最满——爷爷奶奶大姑小姑表姐表弟,床上的东西也最多——水果、卡通画、游戏机和福娃……熟悉鑫怡的医护人员每次到她身边,都会有意无意多停留一会,逗弄她几句。这一切,使得鑫怡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拘谨。旁边的孩子偶尔会带点嫉妒地往这边瞄两眼,看着懒洋洋躺在那里和大人撒娇的小鑫怡。
5岁的鑫怡大名叫黎怡君,奶奶说,孩子出生前一直以为是个男娃,所以早早定了这个大名。鑫怡是个人小鬼大的孩子,有时会突然蹦出一句“太阳还有50亿年就毁灭了”,把大人吓一跳。每天来来往往的医生、志愿者或各种各样的探望者很多,鑫怡用自己的方式区别着、记忆着。因为前一天送了游戏机和发卡给她,再见面,小鑫怡看了一眼,马上喊了声“游戏机阿姨”。几天前有报社给鑫怡拍照片,鑫怡一边打吊针,一边还不忘告诉人家:“能不能把我拍得漂亮些?”
5岁的鑫怡腿被大地震中倒下的石头砸伤,造成股动脉破裂,身上有多处骨折,还有内伤。所有知道鑫怡的人都默契地保持对这个孩子的特殊关注,没人说破:鑫怡已是一位失去双亲的孤儿。
( 5岁的黎怡君
)
家里人一直没有正面和鑫怡交谈过。大人们曾试探着问她:“地震那天你怎么了?”鑫怡的表情一下子变得非常惊恐不安。有时候,鑫怡又会不经意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起来:“北川吹大风了,大风把办公室都吹跑了!把门都吹那边了!”沉吟半天,想了想,又说了句:“地球被人给抱了一下!”
家人也猜测不出,这个5岁的孩子究竟是否明白自己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大人们经常会躲到帐篷外低声分析她每天说的话。几天前,有人给鑫怡送水果,鑫怡拿着水果说,这个给婆婆,那个给爷爷,这个给大娘(姑姑),但不给爸爸。问她为什么,她撅着小嘴:“我被大石头压到了,我喊‘爸爸救我!’喊了好长时间,他也不来……”有时候,她又好像什么都明白。到绵阳的第3天,有人问她:爸爸妈妈怎么没来陪你?她回答:爸爸妈妈没了,老师同学都没了。昨天,她突然若有所思地对奶奶说:“婆婆,地震好可怕,死了好多人,爸爸是你儿子,你儿子不在了,你肯定很伤心。”奶奶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伶俐的小姑娘马上又说,“我以后要乖,要听你的话”。大人们天天在医院的电视机前看新闻,看北川的进展,鑫怡有时一边低头玩,一边冷不丁冒了句:“快把爸爸、妈妈挖出来吧!”
( 5月22日,江油雁门镇,虽房倒屋塌,但一家人眼中仍有希望 )
瘦小而斯文的小松每天准时出现在鑫怡的帐篷里,陪鑫怡聊天、唱歌。很多不知情的人,都会把小松当成鑫怡家的亲戚,而鑫怡会用亲热而略带骄傲的口吻告诉别人:他是志愿者哥哥。
“自己做点事情就行了,我没什么可宣扬的,这次无名英雄太多了。”小松执意不肯告诉我他的名字,直到一再保证不会公开他的真实姓名后,才迟疑着说出自己的身份。
他是绵阳人,正在绵阳一所大学读书,地震那天学校的图书馆吊顶掉下来,砸死两名学生,学校放了假。他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那天坐公交车,碰巧看到转移受灾病人,赶紧搭把手帮着抬进医院,又回了学校。“那几天绵阳断水断电,一切消息都闭塞,我们反而不如外界知道得多。”两天后,电视可以看了,他一下子傻了眼:身边竟然发生了那么大的灾难!没有片刻犹豫,他赶紧又跑到中心医院,正碰上医院在忙着把病人疏散到广场上,小松和同学忙着帮抬病号床,无意中碰到了小鑫怡。
鑫怡得救后,总是告诉别人,她是解放军叔叔救的,但大人们对此一直很疑惑:因为道路受阻,部队是鑫怡获救后才进入北川的。那段时间有200个民兵在北川县城参加训练,在大地震中只活下了20人,黎小蓉推测应该是民兵把小鑫怡救下来的。
玩着高兴的时候,鑫怡会跟小松讲起自己在幼儿园的一两个小朋友,还有她喜欢的一个老师。听说有个老师认识姨妈,她还特地找到那个老师“拉关系”,“可是,那个老师死了”,鑫怡像小大人一样叹口气,告诉小松。小松有时装作不经意地问她:“想爸爸妈妈吗?”她会沉默好长时间后,点了点头。
小家,没了
大地震发生前,每天中午13点,爸爸都会准时送鑫怡去北川曲山幼儿园。但5月12日那天例外,爸爸、妈妈都在北川县电信公司当职员,13点有会,来不及送,他们就让鑫怡在电信公司旁边的操场上玩。
那天中午,姑姑黎小蓉陪着从北川来绵阳的母亲看完牙,正要送妈妈去火车站回北川,突然感觉猛地震动,继而人声喧哗,转眼间绵阳城已是一片大乱。
地震对北川长大的黎小蓉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北川长大的,从小到大一直有地震,经常感觉地上摇一下,我们跑到窗台上去看外边的房子在扭,大家都喊‘地震了’。”
黎小蓉没想到,这一次地震跟童年时的完全不一样。反应过来后,她赶紧给在北川的亲人打电话,姐姐,忙音;弟弟,忙音。她又挨个发短信:你们好吗?但是一片沉默。
在北川县城,正在街上逛的老父亲被巨大的震波冲击得连连滚了好几个跟头,老人家挣扎着爬出来,还在生儿子的气:“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也不来看我一下!”
老人踉踉跄跄地跑到北川电信公司大楼,一下傻了:整个6层大楼全部塌下来,几乎成了一片平地,他最小的儿子已被压在一堆废墟下……
黎小蓉与母亲在绵阳和惊魂未定的父亲、姐姐团聚,一家人相见,埋在废墟下弟弟的死活成了他们最揪心的一块。路断了,机械运不进去,6层楼全部叠在一起,靠手挖,在哪儿挖、什么时候能挖出来?
5月13日下午,第一个幸存者被救出来。听到消息,黎小蓉和家人赶紧跑到医院,幸存者一看见她就说:“你弟没死。”她心中立即升腾起希望,但又不知道是否是种奢望。第二个幸存者整整快24小时后才被救出来,“全部用手挖,实在是太难了”。挖了3天,挖出6个幸存者。15日晚上23点找到第3批电信局的幸存者时,那位被救出来的妇女已经是昏迷状态,说不出自己名字。
5月19日,黎小蓉又听说挖出来的一些人已经送到520医院,全家人又赶紧跑到520医院,来一个,扑上去,不是;再来一个,又扑上去,还不是。终于有一天,黎小蓉听说下面已经听不到弟弟的声音,她后来听说,救出来的幸存者都是在五楼附近挖到的,跑得快的,已经冲到了3楼、4楼,而这些人,被埋得更深,全部都没挖出来。
家里人并不怨谁,谁叫这是场天灾呢?“到了15日早上路才通,靠手刨出那么多人已经不容易了,埋得太深了,找也没办法找……”
电信公司的现场,黎小蓉不敢回去看。“黎明”的名字还在失踪名单上,但随着救援部队撤出北川,家里人彻底死了心。“现在过去那么久了,有时能接受,有时又觉得无法接受,多好的弟哟……”黎小蓉不忍说下去。
在这次地震中,幼儿园和电信局都遭到毁灭性破坏,小鑫怡幸运地躲过了这两大劫。地震发生时,正在院子里玩耍的鑫怡被倒下的楼砸中,混乱中她被人救出。下午16点多钟,浑身是血、嘴里不停地喊着“叔叔救我”的鑫怡正巧被姨妈周云看到。周云是北川县曲山小学五年级老师,地震时正在上课的周云把幸存学生带到安全地带。她把鑫怡安置好,回来再到北川一中打听自己15岁儿子的消息,却得知儿子已经遇难。
地震过后,黎小蓉最担心的是鑫怡的心理,让她稍感宽慰的是,大地震发生时,鑫怡正在惊吓之中,也没有余力观察到其他场景,既没看到人被压,也没看到更悲惨的场景。
有一天晚上鑫怡从梦里惊醒,哭了起来,不停地说:快点挖!快点挖!还有一次,鑫怡又在梦中大喊:大地来了,大地来了!黎小蓉知道这次创伤对鑫怡的影响一时难以抹去,她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讲给鑫怡听:地球像个大气球一样,气吹得多了会爆的。小鑫怡点点头,似懂非懂的样子。
鑫怡的身世慢慢被外界所知道,前几天,有个姓党的唐山孤儿,专门来绵阳想收养孤儿,看到鑫怡后向其家人提出这个想法,家里人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关于鑫怡的未来,黎小蓉觉得家里人不需要有个什么正式的会议来讨论,“弟弟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怎么都要把她养大,就像我们自己亲生的一样,这没什么说的……”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14点28分,绵阳的防空警报和救护的警报声响成一片。老母亲站在帐篷外,不停抹泪:“黎明哟,你到底在哪里嘛……”抹完眼泪,老人又喃喃自语:“你放心,我会把你女儿带好的……”黎小蓉已经决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找个机会跟鑫怡说明这一切。这不单是为了鑫怡,也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必须抛却伤痛的记忆,重新面对新的生活。 绵阳地震绵阳北川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