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网上的海量信息到有价值拯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董璐( 5月15日,都江堰,被地震损坏的建筑堵满街道
)
灾难中的第一需要就是信息获取。5月12日14点28分,遭遇8级强烈地震突袭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恰处震中,电力、通讯网络全部陷入瘫痪,外界无法获得震中灾情,却有一个信息源绕过重重通讯障碍,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向外界披露重灾区的最新数据,这就是阿坝州政府网站。一个在平日只有几千人浏览的普通政府工作网站此时却是外界与核心区域通信的重要枢纽,何飚等6位阿坝州政府办公室信息中心员工在地震后坚守办公楼,并按照3人一小组的班次24小时值班,不停地给各重灾县打电话,将最新情况发布在网上。
“互联网的特点反映得淋漓尽致:反应迅速,即时更新,可检索,强互动性。”新浪网执行副总裁兼总编辑陈彤认为,这是新媒体第一次发生极端重要作用。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汇集了各地信息的是在线即时通讯工具和Twitter等微博客。Twitter上地震的消息瞬时爆发,有关地震的消息在14点28分后达到了3700条。但这些消息是零散的、体验性的,并不具有权威性。可是此时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和地震信息网已经很难访问,无法承担第一时间传递地震权威信息的职能。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在地震发生后11分钟发布了汶川地震的消息,使之成为获取此次地震信息的权威来源。网民迅速涌入各大BBS、贴吧和博客网站,寻找地震相关信息。土豆网上一段四川大学某学院学生用手机拍摄的视频,长达1分50秒,记录了地震当时宿舍和校园内的情况,以每秒超过100次的速度被刷新。14点46分国家地震局通过新华社发布了汶川7.8级地震的消息,1分钟后新浪网便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和手机Wap平台做了转发。
“重大灾难新闻,未经可靠证实我们是不会轻易发布消息的。”地震发生时陈彤身处北京西山,并未感觉到震动,但他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发布消息的3分钟后就收到了新浪编辑的请示短信:“新浪新闻频道10多年来始终都是24小时监控重要信息,所以我们是最早监控到的网络媒体之一。台湾地区‘9·21’地震时我们10分钟之内就制作了专题,这次灾害发生在内地,所以我们特别谨慎。当天下午还有消息说地震预报称北京当晚会有余震,我们知道地震根本不可能预测,所以对这类消息进行了‘深埋’处理,并同时建议有关方面迅速辟谣。”新浪此次仍旧是最大的互联网信息整合平台,不仅制作专题实时更新消息,新浪还在地震第三天正式开通了面向全世界的英文站和英文地震专题,针对普通网民、企业界、娱乐界,则发起了一系列公益救助活动。了解了灾难的规模和破坏程度后,灾区查找亲友信息的需要就凸现出来。新浪和四川移动在19日联合发布了寻亲和报平安平台。陈彤表示:“与最早发布‘亲情搜索’的谷歌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手机短信和互联网兼容的互动平台,你甚至可以打电话查询。我们调配了相当的编辑进行数据库的整理和输入,并会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输入回手机平台。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在灾区的人们不方便使用互联网,短信则要畅通的多。每天前方的记者和飞行员都带回大量受灾群众塞给他们的纸条,上面是报平安的信息。”
陈彤说,虽然在前方只有7个编辑跟随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救援队,但后方已经全网动员。“网民力量巨大。这次第一次出现了大量的视频,因为80%以上的网民已经可以接触宽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在个人的博客和播客上立刻出现大量描述各地当地情况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网络上瞬间涌现的铺天盖地信息,可以说是促使有关方面做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迅速采取救援措施的因素之一。”
互联网在地震发生后成功担当了信息传播渠道,但解决了信息传播的透明化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后,又怎样将之演变为真正有价值的拯救行动呢?新浪网代理董事长汪延的“重建校园”计划或许能带来点思考。汪延正在主持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扬帆计划”,地震发生时他正要带队进入四川山区选拔优秀的学生,送进南京的大学校园里参加夏令营。地震没有让他改期。自5月13日起,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往绵阳和北川的学校,将受灾学校的信息通过“扬帆计划”的博客及时展现给爱心人士,即使那些地区只能徒步走很长的山路进入,记者在18日打通他电话时,他正在赶往彭州的路上,话语很急促。“扬帆计划”的博客已经为这些受灾儿童募得了200万元“重建校园”的善款和物资,他说现在考虑的是怎样将这些善款和物资更好地帮助灾区儿童,并进行校园重建。
而最直接的网络救助则来自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大二学生张琪。家在茂县、每天守着收音机听亲人消息的张琪听到了“军队在汶川找不到空降地点”的消息,于是,5月14日上午在QQ群里发起了呼吁:“我是汶川人,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该呼吁经过近2000次的转载,传到了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中心。5月15日中午,指挥中心根据张琪在电话里的信息实地勘察,确认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7公里的七盘沟村适合空降,大量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由此送入汶川。
还有些专业知识救助虽不直接,却同样有价值。“据英国消防和搜救大队的资料显示:震灾中长时间被困后获救的幸存者,并非奇迹。很多坍塌的建筑中会保留蜂窝结构的空穴,使人得以幸存。在所有希望还没有都消失之前,绝不能轻易放弃或延迟搜救。”译言网的张雷在“捐献翻译时间”的倡议中写道,译言网的译者们加速翻译了包括美国紧急事务管理局的《城市灾难搜救火线手册》、《地震安全手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灾后防疫手册》在内的搜救和卫生手册。面对灾区救援人员和幸存者的心理问题,曾发起过“非典”心理预警与干预项目的阳志平则在5月12日当晚,联合一群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紧急成立了提供灾后心理支持的“华老师项目”,并在线上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陈彤认为:“互联网上后期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实用性表现很好。而灾后重建包括残疾人的安置、认养地震孤儿、心理问题的治疗等,将是需要持续数年的长期工作,在灾后重建的专业意见上互联网将起到更积极的作用。”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的在线捐赠,各网站发起的公益活动,对灾区的重建,互联网已经在思考。 海量信息地震地震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