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老谢PPI0

5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8.1%,创下3年来的新高。在CPI已经为公众熟知之后,PPI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PPI,是指工业品出厂价格,又称生产者物价指数,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通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能观察出厂价格变动对工业总产值的影响。CPI的商品篮子里多以食品、交通、居住等生活消费品为主,体现的是居民消费市场的价格变动,而PPI的商品篮子里大部分为原材料、机械、电子、化工、纺织产品等生产资料,主要体现生产者的价格指数变动。

在4月份的PPI数据中,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上游,其中采掘工业上涨27.2%,原料工业上涨10.4%,加工工业上涨6.0%。采掘业中,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7.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0.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出现加速上涨的迹象,价格同比上涨24.8%,其中,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上涨29.3%,普通中型钢材上涨41.1%,普通小型钢材上涨34.6%,线材上涨37.0%,中厚钢板上涨24.9%。

PPI指标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在于通胀预期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担忧PPI的高企会拉动CPI继续上行。在过去很长时间内,PPI和CPI的涨幅并不同步,一直落后于CPI的涨幅,直到今年开始,PPI才异军突起,连创近年来新高。二者之所以并不完全同步,主要原因在于各自的商品篮子构成不同,PPI以生产资料为主,也包含部分生活资料,CPI则基本上以生活资料为主。两者构成不同,涨幅自然也不完全同步。PPI是否能顺利向CPI传导,主要取决于下游市场的供求状况。如果是卖方市场,生产者可以比较容易地将成本压力转移至下游,比如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就是因为当时的短缺经济所致。但如果是买方市场,在原本就供过于求的市场下,下游厂商只有自己承担涨价成本,而不敢向消费者转移。而今天的经济格局,显然更接近买方市场而不是卖方市场,所以,PPI向CPI传导的机制并不顺畅,更多成本将会被中下游厂家所消化。当然,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和一些有竞争力的厂家,还是具备转移成本的能力。

PPI的商品篮子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含生活资料,后者对CPI的影响更为直接。4月份的PPI数据中,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9%,衣着类上涨2.3%,一般日用品类上涨3.7%,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5%。虽然与去年4月份相比依然增长,但是和今年3月份相比已经是环比下降——4月份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较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特别是食品价格回落0.4个百分点,一般日用品价格回落了0.1个百分点。CPI的压力开始从食品项目转移到非食品项目。

PPI的意义并不仅作为判断CPI的先行指标,同时也是工业企业利润的晴雨表,对于大多数制造业而言,高企的PPI意味着不错的收入和利润。本轮PPI高企主要由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带动,以国内统计指标来看,主要是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今年1~4月份,我国PPI上涨幅度分别是6.1%、6.6%、8%、8.1%,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分别是8.9%、9.7%、11.0%、11.8%,很明显PPI的新高多由后者拉动。对于国内制造业而言,如果要将PPI带来的收入增幅转化为利润,更多还是寄希望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回落。核心问题还在于石油和美元的走势。国际石油价格连续上涨至120多美元,似乎油价的上涨永远也没有尽头,但是任何一项商品归根结底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疯狂的石油价格早晚会有回落的一天。而对于美元,在美联储降息至2%之后,开始暗示降息周期已经结束,美元在短暂企稳后再度走弱,美元的反弹,只是在等待次贷危机见底的明确信号。如果未来美元反弹,油价回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会随之下降,这将大大减轻PPI的上行压力。

原材料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者物价指数这三个指标的此消彼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行业间的利润分配,这三条曲线之间的走向差异,其实也预先揭示了资本市场不同板块的走势。 cpicpi指数P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