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托里尼与失落的阿特兰蒂斯
作者:王恺( 圣托里尼火山爆发图
)
最好的导游阿兹罗
圣托里尼岛上最大的“小岛”旅行社的硕大广告,刚出机场就可以看见,关于海岛的经典广告词是:“驴比居民多,教堂比民宅多,葡萄酒比水多。”一副希腊海岛代言人的样子,只是盛夏尚未来到,暴雨中的广告牌因此有几分清冷之气。
圣托里尼岛的重新兴盛不过是近20年的事情。1956年,圣托里尼火山在沉寂几百年后再次爆发,岛上的居民和他们的祖先一样,开始大量外迁,岛屿转瞬衰落。上世纪60年代,法国的考古学家马纳图来这里挖掘的时候,今日名声大振的美丽海岛当时已经荒凉少人了。他的助手,同样是法国人的拉兹罗说,也许这就是马纳图能在废墟中大规模挖掘阿克瑞提瑞文化遗迹的原因,他说:“要是今天,满是美女的海滩就在紧邻,是很难安静工作的。”
遗迹旁的红色海滩今日确实风光无限,还只是空气微凉的4月,沙滩上就有不少享受阳光的人们了。现在的圣托里尼是俗世里的旅游天堂,拉丁文中的“圣托里尼”本身就有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的意思。
而阿克瑞提瑞遗迹的深度挖掘,使热门话题“失落的阿特兰蒂斯”在20世纪重新找回了依托,不少考古学者、动植物学者和历史学者来到这个海岛,来为传说证实或者证伪。拉兹罗说,他现在不再像个考古学者,更像是个辩论家,“总要和人争执不休”。他秉承了老师的观点,认为这里展现的仅仅是阿克瑞提瑞的遗迹,至于是不是传说中的阿特兰蒂斯,他觉得不用去考证。
( 辛勤劳作的老人定格为游客眼中的希腊印象
)
拉兹罗现在有大半时间留在岛上,只是和游客们光顾的季节相反,夏天走,春秋到来,所以能够在游人尚未大规模来临的4月初见到他。
自从20年前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情》在这个衰落的小海岛取景以来,独特的建筑和安宁的海岛风光开始吸引世界游客,这里成为欧洲人的夏日天堂。阳光,凉爽的东北风,火山灰堆积成的独特的黑、红两色的海滩,外加取之不尽的廉价而质优的年份葡萄酒,都使圣托里尼成为天赐游客们的稀有之物。
( 圣托里尼岛上诱人的自然风光
)
原名:阿特兰蒂斯?
拉兹罗端出本地独特的“纳彻泰瑞”葡萄酒,深厚的酒体散发着古怪的芳香,这种葡萄酒的独特之处是,葡萄不是靠压榨而是堆积自然取汁。
( 圣托里尼岛上的渔业已不如从前发达
)
他说,火山成就了这里的一切,包括肥沃的火山灰上生产出来的葡萄,也包括淹没在火山灰30米之下的晚期青铜时代的阿克瑞提瑞遗迹。遗迹被法国历史学者弗盖称为“爱琴海上的庞贝”,就是因为厚厚的火山灰掩藏了遗迹中的一切:从住宅墙壁上的光彩夺目的壁画到那些整齐的装葡萄酒和橄榄油的陶罐。
阿克瑞提瑞遗迹是爱琴海列岛的考古发现中最为完好的,离此很近的克里特岛的遗迹虽然众多,完好程度却不能和这里相比。这处公元前1500年的史前遗迹因此很容易让人有幻想,最多的幻想来自参观者,拉兹罗说:“看完挖掘出来的遗物后,他们不相信公元前1500年就有这样发达的文明。”最容易产生的解释渠道,就是拿这里和传说中沉没在海底的高度发达的阿特兰蒂斯文明联系在一起。
拉兹罗的家就在阿克瑞提瑞遗迹附近,位于峭壁上,是可以俯瞰蓝色大海的二层的圆顶房子。“从公元前1500到公元1950年,地质学者考证,这里至少有过15次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使圣托里尼岛有了夺目的沿海绝壁风景,海岛沿岸的若干峭壁从150米到300米高,拉兹罗说:“没有人能创造出这样的风景,是圣托里尼自己的火山创造了自己的风光。”
拉兹罗的房子“属于19世纪航海贸易发达时候的产物,阿克瑞提瑞文明早就彻底断绝了”。他感叹道,上世纪60年代末,他和老师马纳图来到这里,一晃已经40年过去了。
可是,站在细心挖掘出来的保存在岛上博物馆里的壁画前,还是产生了幻觉:“这哪里是彻底毁灭的文明的图像?”土黄色的背景上,两只蓝色的猴子在欢快地追逐,周围是不知名的细碎的花朵图案,“表明岛上曾经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两个梳着小辫子的年轻拳击手在进行标准的格斗,解说词写道,脖子上、细腰上缠着蓝色珠串的那位是上届冠军,“显然他已经给了挑战者致命的一拳”,这些取自阿克瑞提瑞那些沉埋在火山灰下的墙壁上的壁画,让人想到文艺复兴时期流传的关于希腊的最著名的传说——阿卡迪亚的牧羊人的故事。拉兹罗说,这里的人也和牧歌般的阿卡迪亚人一样,“生活过,爱过”。
博物馆里人很少,旅游季节未到,另外,来这里的人更多是享受这里的阳光和美酒,顾不得来博物馆发思古之情。本地居民更不会来,他们很多是上世纪80年代才迁来的新居民,这里的古老文明和他们关系不大。
公元前1550到前1500年,阿克瑞提瑞盛极一时,可是公元前1500年的某日,阿克瑞提瑞的居民们在一次地震后产生了集体警觉,开始抓紧迁移。“这里的毁灭不是出于人力或者战争,而是出于火山爆发。”1967年,考古学家马纳图来到了海岛之上,面对的是“干净”的遗迹,自1870年法国考古学校的专家们在这里挖掘以来,这里就没有挖掘出任何“贵重”的东西,“没有珠宝,没有封存物,没有人或者动物的骨骸,除了一头没有来得及走掉的猪的骨架”。显然,人们已经知道了这里即将有大的灾难,地震预示了火山即将爆发,于是有秩序地从这里搬走了。与此同时,建筑物和街道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地震后有些人来这里修复那些房子,他们留在墙上的擦痕甚至都能看见。可是他们在不久后也走了,肯定是即将到来的灾难特征太明显了”。
马纳图成名于1939年,他以前在克里特岛进行考古挖掘,因为在那里也没有发现大的战争痕迹,于是他推断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是毁于火山爆发。1967年,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来到圣托里尼岛,没想到,与克里特岛上完全不同类型的阿克瑞提瑞文明在他手下开始慢慢显露。
随着挖掘的进展,关于阿克瑞提瑞文明就是失落的阿特兰蒂斯的说法越来越流行,“不少学者来这里之前就是这样想的了”。关于阿特兰蒂斯的最早的说法见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和“克里底亚篇”,里面提到,在雅典的立法者梭伦于公元前590年访问埃及的时候,听一位埃及的祭司说,临近雅典的海洋地带有一片发达的文明,有10座城市分别位于一个大岛和一个小岛上,是海神波塞冬的后代建立的,他们一直和雅典为敌,可是后来被雅典战败。最后,这盛极一时的名为“阿特兰蒂斯”的文明毁灭于地震后,沉没于深海之底,沉没在“泥泞、狭窄的海沟之中,任何船只都无法到达”。
《克里底亚篇》里的记载更详细,包括这里的社会风俗和等级制度,只不过毁灭的原因不同,是宙斯毁灭了这里,他召集了手下的大神们一起将这个不敬神灵的文明毁灭了。
人们以为,克里特岛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大岛,而圣托里尼就是传说中的小岛,马纳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觉得克里特岛的文明并不是毁灭于岛屿沉没,而是地震给了它真正的打击,虽然圣托里尼岛的部分陆地毁灭于火山爆发,但是,这里的文明又迥然不同于克里特岛,也难说这里同属于那个神奇的“阿特兰蒂斯帝国”,而且,拉兹罗说:“柏拉图也许仅仅是出于教化他的读者的目的而讲述这个传说,历史上有没有阿特兰蒂斯,谁知道呢?”
阿克瑞提瑞的壁画
圣托里尼海岛上的沙滩与别处不同,完全是黑色或红色的火山石碎化而成,据说夏天走在上面不能赤足,特别烫。临近阿克瑞提瑞的地区是著名的红色沙滩,红色的细沙与蓝色的海洋成为鲜明的对比。
必须走过这片红色海滩,才能到达阿克瑞提瑞遗迹,这片靠近海洋的文明遗迹与后世不同,之后的圣托里尼岛的遗迹,基本上存在于山地,甚至山巅。
尽管这里的壁画都已经转移到了雅典或者岛中心锡拉的博物馆中,可是那些矗立的房子的遗址还是让人震动,它们高大而复杂,远比我们在雅典城邦文明遗迹中看见的那些简陋的房子要“舒适和精练”。拉兹罗说这是他老师的形容用语,这里的房子一般是两三层,最豪华的地方在外墙上基本有装饰,考古学家管这些房子叫“谢斯特”,意思就是“雕刻的石头”,房子基本有木头和石头的柱子做地基,“说明这里早就有地震,当地人很注意”。
街道狭窄而拥挤,这也和雅典不同,雅典城更注重公共空间,私人住宅一般简陋。这里的小广场上只能看见磨坊和工作间,现在那里还堆放着大量的陶罐,“有的是装橄榄油的,有的是装芝麻油的,要区别开来”。而区别的方式就是——橄榄油罐往往更小,拉兹罗说:“说明当时已经外销橄榄油了,小罐便于搬运。”
除了这些遗存,阿克瑞提瑞文明没有任何文字资料留存于世上,只能根据考古发现或墙上的壁画来推测。拉兹罗说,这里没有任何的王宫遗迹,很可能当时这里是被某个宗教阶层所统治管理的,可是,公共场所也没有宗教殿堂的痕迹,“可能当时的祭祀都发生在家中,那些有壁画的房间,也就是敬神的房间。而楼上的房间光线更好,史前的阿克瑞提瑞居民就懂得享受海岛上的阳光了”。
阿克瑞提瑞最重要的壁画藏于雅典考古博物馆中,数千年后,这些壁画还能以其美丽的色泽和壮观的画面打动人,雅典考古博物馆中珍品过多,因此讲解者并没有详细介绍这些来自史前的壁画。拉兹罗反复询问我是否看见那幅叫《吕底亚集会》的壁画,在他提醒下,才能回想起那些穿着彩色褶裙的女人们的肖像,“那上面有些装束富丽的女人正在采花的图案,旁边还有鹰头狮身神正在接受采集者们奉献的鲜花,这些符号,有的在埃及文化中看见过,有的后来还反复出现在希腊神话中。虽然阿克瑞提瑞文明断绝了,也没有文字传世,但是通过别的文化还是流传下来一些细节”。
希腊神话中传说的诸神没有出现在壁画中,很明显,他们的信仰体系和希腊诸城邦并不相同,拉兹罗说:“这也许是柏拉图在《克里底亚篇》中说阿特兰蒂斯人不敬畏神灵的原因。”
壁画上更壮观的是船,大小共有十余艘装饰华丽的船只,阿克瑞提瑞文明显然已经有高度发达的造船航海业,最小的船只上也有八九个人,而缺乏武器装备显示他们不是军队,仅仅是贸易船只,“壁画上那么多的埃及符号表明,当时阿克瑞提瑞人不仅和雅典做买卖,也和埃及有密切的商业来往”。
航海技术的高明使阿克瑞提瑞居民后来的去向更不明朗,“他们也许去了希腊诸岛,慢慢被城邦文明同化;也许去了更远的地方,不知所往”。
航海发达还使阿克瑞提瑞人有大量的渔民,壁画上瘦而不弱的小渔夫提了两串鱼,用绳子系起,每串有1米多长,拉兹罗开玩笑说:“说不定那时的渔业比今天还发达。”小渔夫的头发也是蓝色的,“他有可能是个捕鱼冠军”。这张壁画最常出现在岛屿上贩卖的明信片上,以今天人的眼光,吸引力并非来自于那两大串鱼,而是来自于画面洋溢的远古的自然舒展的人的状态。
今天的圣托里尼岛上的捕鱼业并不发达,岛中心城市锡拉的集市上只有一个小鱼摊,大鱼至少要30欧元1斤,在这里吃海产品是奢侈的享受。午后14点,在希腊人吃正餐的时间,找到峭壁之上的一家小小的“金色阳光餐厅”,两面墙的落地窗外,都是浩瀚无边的海洋,女主人芬尼并不是岛上居民传统的黑色头巾打扮,一问才知道,果然她是后来者,因为岛上旅游发达,于10年前在这里买下这悬崖上的屋子,改建成了饭店。
她只有夏天才到这里,做生意兼避暑,冬天还是回到伯罗奔尼撒的老家去。厨师雅尼倒是本地人,头上戴着深蓝色的头巾,延续着某种古老的装束。海鱼果然极贵,要50欧元,消受不起;而雅尼用本地特产的小西红柿做的色拉,包括西红柿和黄豌豆做的粉红色的面包酱,均味道鲜美,难怪所有的希腊旅游指南都介绍这里产的小西红柿的“口味”。
知道我们想找本地居民,雅尼很兴奋,他说自己的家庭是正宗本岛居民,“19世纪就来到这里,那还是我爷爷的爷爷那辈的事情”。雅尼的话,似乎又在为阿兹罗的话作证,阿克瑞提瑞除了那些神秘的建筑物、陶罐等遗迹,确实没有别的证明了。
火山爆发使圣托里尼岛上经常处于无人状态,公元前1500年后,这里有两个世纪没有人类踪迹。按照希罗多德的《历史》的记载,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看中这里的美丽,开始在这里定居,传说当时的腓尼基人的领袖是卡得摩斯,他的姐姐就是传说中被宙斯看中并化身为牛抢走的欧罗巴。
公元前5世纪时,圣托里尼岛开始和阿提卡半岛、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诸城邦建立了贸易关系,之后才慢慢进入了希腊人的视野,也随之有了相对准确的历史记载,不再是传说中的神秘岛屿了。
1579年,土耳其人占领了这里,可是没有驻扎,只是给这里改名为“小风车”,大概是当时这里有比较多的风车用于磨坊。坐在租来的汽车上环岛寻觅,这些风车还能在沿海地带的乡间看见,火山灰上孕育出来的农业文明需要这些风车的存在。“驴和风力,是岛上两种最主要的动力系统。”雅尼郑重其事地介绍。旅游发展,使驴逐渐成为某种风景的标志,每天16点,会有一个本岛的老头赶着驴群,准确出现在岛屿中心的锡拉城里,供游客拍照。
也就是在土耳其人占领期间,由于传统的海盗业逐渐消亡,这里航运业获得发展,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前,这里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第三大港口了。岛上涌现了大批因海运而富裕起来的船主阶层,他们按照意大利风格修建了大量的公寓,也就使希腊别处蔓延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没有影响到这里。这些屋子都有白色或者蓝色的圆穹式屋顶,成为岛上的标志景观。
雅尼的祖先也应该是这个阶段移居到岛上来的。“按照家族的说法,我爷爷的爷爷是个葡萄酒商人,看见岛上贸易发达,就在这里开了酒庄。”
《碧海情》片头出现的那个古老码头,也是19世纪遗留下来的码头,现在还作为旅游码头在使用,蔓延上去的几百级台阶像是飘浮在悬崖上。
除了阿克瑞提瑞遗迹外,岛上另外一项著名遗迹,也和海盗有关,那就是古代塔拉城堡。位于山顶上的塔拉城堡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汽车在狭窄的山道上盘旋了近一小时才能上去。现在的游客们到这里,很多也不是为了凭吊,而仅仅是为了站在山顶,可以清楚地看见从雅典飞往圣托里尼的每天几班的飞机在天空中所划出的美丽曲线,与海岸线相映成趣。
城堡的建筑及雕塑遗迹表明这里与希腊城邦文明同属一类,之所以位于山巅,正是出于和各种敌人,主要是来历不明的海盗作战的需要,直到1810年,人们才不再害怕海盗,从山顶上移居到山中间,建立起位于山腰的现在的岛屿中心城市锡拉。1856年,追慕古文明的拜伦来到希腊,也许根据他听说过的海盗传说写了长诗《海盗》,拉兹罗说:“事实上,拜伦来的时候,海盗已经基本消亡了,就和阿克瑞提瑞文明消亡了一样。”
葡萄酒与教堂
雅尼在小饭馆做厨师,很大程度是他热爱烹饪,因为自己家的酒庄现在闲散得很,不用他去工作,“所以到朋友家去当了厨师”,也就是玩一样的工作。
岛上的几种农作物都很“悠闲”,橄榄和葡萄都是一年一季的产物,等待成熟后摘下来再劳作,葡萄的产量不要高,反而是越低产越好,“低产那年,葡萄酒的质量肯定好”。岛上出产“布拉索”和“维桑托”年份葡萄酒,再就是独特的“纳彻泰瑞”葡萄酒,用大桶装葡萄,不榨汁,而是依靠它们自身的重量来获得压力,慢慢从桶的底部流淌出葡萄汁体。夜里,主人们偶尔会拿开地窖顶上的石头,静静听那些葡萄汁的流淌。
雅尼甚至连酒都不用推销,“每年夏天游客如云,他们每人一买就是五六瓶”。而家里的散装葡萄酒不装瓶,直接用橡木桶送到朋友家的餐馆,难怪在圣托里尼小餐馆喝的散装葡萄酒那么香味馥郁,远胜雅典的散装葡萄酒。
雅尼家的酒庄附近,就是圣托里尼岛上的葡萄酒博物馆。希腊人喜欢博物馆,只有9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就有大小5处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里模拟展现了岛上居民们种植葡萄并且制作精美的葡萄酒的过程,同样游客稀少。闲散的馆长尼可斯介绍完岛屿上的美酒后,索性介绍起岛上的建筑,圣托里尼岛与其他希腊海岛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特别的建筑风格,“尽管也属于爱琴海的建筑风格,但是它还是拥有很多的独特因素”。而这种独特来自于其奇特的地形。
海岛最西端的伊亚村是看海上落日的好地方,峭壁之外,就是一望无边的海洋。在去伊亚的路上,仿佛是验证尼可斯的话,我见到了奇特地形诞生的奇特建筑,因为大半个伊亚村建立在沿海的峭壁上,所以房子的形状往往取决于山石的位置:屋顶是桶状或者半圆的,屋子的形状非常不规则,或者是半圆,或者是三角,完全没有一个整齐的线条,是和岩石互相合作而成的产物。由此想起尼可斯所谓的“机灵的结构”,这种结构背后是低廉造价,因为主人往往是当年岛屿上最穷困的那批居民,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用的是火山上的红色或者黑色岩石,要不就用火山浮石,很少用岛上本来就稀少的木料,外面一概用岛上的特产石灰刷成雪白,这些白房子映衬在蓝天碧海间,更显明媚。
不过建筑学家却给这些造价低廉的房子起了个不好听的名字:“隐居者之家”,因为它们太不符合人们心目中完整的房子造型了。时光流逝,这些房子的主人早已经不是当年穷困的建造者,而是从希腊或者欧洲各地来的新式经营者,他们将这些峭壁上的房子改成了有情调的小旅馆或者酒吧,最便宜的房间一晚上也要100多欧元,其实出售的不仅是房间,更是窗外无边的大海,和海洋上传来的阵阵波涛声。
除了简单的民居,岛上最多的公共建筑物就是教堂了。按照马纳图的说法,是不断的火山爆发和频频的地震,使岛上一直蔓延着宗教狂热情绪。在法兰克人征服时期,这种宗教情绪更加强烈。1956年火山爆发前,岛上有260多间教堂,其中多数在火山爆发后依然保持原状。这些教堂很多是长方形,有着巨大的圆顶,顶上或者为蓝色,或者为白色,均为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形制,有的教堂顶上有时有信号灯,为的是给附近海域路过的航船指路。
教堂旁的钟楼往往非常之大,拉兹罗说,别的地区的总教堂才能有这么大的钟楼,伊亚村的教堂就建立在村里不多的平地上,俯视着悬崖上那些高高低低的民居,仿佛是天国的秩序在人间的反映。
仿佛是有这么多教堂还不够,岛上的电视台早上8点就开始转播岛上最大的教堂的祈祷仪式,主教穿着灿烂的服装,一丝不苟地执行他的职务,边上的卖鱼小贩开始跟着电视默默做起了祷告。自从拜占庭时代以来,基督教在希腊就影响深远,哪怕是这么偏远的海岛——无论是遥远的阿克瑞提瑞文明,还是并不那么遥远的希腊城邦文明,都不能再在小岛上存在了。
可是,就算有这么多的教堂,也不能改变夜里的圣托里尼的俗世狂欢,著名的“妈妈餐厅”的希腊妈妈免费送给每桌客人一份自己制作的蛋糕后,抽着烟,坐在桌边,开始倾听餐厅乐队的演唱,背后的几面墙上,是她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的合影。和雅尼一样,她也认定自己是岛上的原住民,海岛上每年夏天涌来的无边无际的游客有时让她高兴,有时候也让她烦躁。“去年整个7月,给8000个美国佬做了大概几万份火腿蛋。”她半带埋怨、半得意地说。近年来,美国人来这里的越来越多,他们发现圣托里尼是他们心目中那种度假天堂,有阳光、音乐和性。可是妈妈还没有习惯他们,她习惯对待不那么闹腾的欧洲旅客。
妈妈今年请的乐队来自爱奥尼亚海岸,在里拉琴的伴奏下,他们唱起了热烈的《英国小女孩》,带着特有的地中海音乐的热烈之气:“来吧,英国小姑娘,来说说话,在梦里,我梦见我们分了手。”
锡拉的街道十分狭窄,酒吧与酒吧之间的乐声往往会互相干扰。旁边的酒吧在演奏着妈妈不爱听的电子音乐,她却始终坐着微笑着,圣托里尼早已经不是希腊南部的那个普通小岛了,它属于全世界的旅游者。 圣托里尼博物馆阿特兰蒂斯葡萄酒希腊历史雅典希腊旅游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