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戏:悠久的少数民族戏剧
作者:孟静( 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者秦华生(左)和李悦
)
李悦还记得2005年那一场黄南藏戏,隐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前,下着大雪,村子的打谷场上,以白雪皑皑的山峦为背景。“随着鼓号的齐鸣,‘煨桑’仪式开始了,顿时场上烟雾漫起、法号呜咽,整个会场笼罩在一片神秘、庄严的氛围中。这时一队头戴各式金刚面具的演员出场,开始‘跳欠’。”“煨桑”用的是柏树枝、艾蒿、石楠,“跳欠”是一种大型宗教祭祀舞蹈,讲究场面铺排,以神鼓、法钹、藏法号等伴奏,配以愤怒相的面具和骷髅人骨饰物,形成了狞厉、威吓的宗教恐怖气氛。“只见这些金刚神或群舞或独跳,在神鼓、法钹的伴奏下,于烟雾缭绕中闪转腾挪,跳着各种舞式。我以前从未看过这种宗教舞蹈,不禁被它的神奇色彩所征服。其中一个蓝面怒目金刚挥舞着利剑,在鞭炮的炸响中登场,他若隐若现地环场腾跃,最后将一个鲜红生肉做成的鬼怪剁成了数段。太精彩了!”
李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少数民族戏曲研究室的主任,此前他也看过两次藏戏,一次在拉萨开全国藏戏研讨会,在一座林卡(寺院)里,拉萨市的一家区演出队为他们表演,另一次在山南的纯民间团队表演了开场仪式。
对于非藏族同胞来说,藏戏只闻其名,不见其形,可实际上,它的历史渊源之久,传播地区之广,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秦华生的话说是:“数第一。”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入选了7个剧种,藏戏是头一号。不仅西藏,四川阿坝、青海黄南、甘肃夏河等地区藏戏都是非常活跃的民间艺术,藏族最重要的节日雪顿节又称为藏戏节。
起源
藏戏来自于宗教信仰中的跳神仪式,这是一种说法。西藏远古风行原始苯教,产生于西藏的神话传说时期。苯教崇奉天地自然万物,相信幽灵鬼怪神祇,注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仪式或巫术。苯波(巫师)祭祀作法时,均以鼓钹伴奏,据说其有乘泥鹿行空、骑鼓而飞的神行法术。一千余年前,藏王赤松德赞执政,印度的莲花生大师到西藏传播佛教。擅长密咒巫术的莲花生,在与苯教斗争中采取新策略,对苯教并不一概排斥,而是以吸收印度湿婆教原始万物崇拜的密宗为基础,融会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祇、仪式和巫术,使佛教西藏化,从而最终战胜苯教并取而代之,形成在西藏占统治地位的藏传佛教。莲花生大师承前启后,把藏族土风舞和佛教哲学内容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用舞蹈形式镇魔酬神的哑剧。至今流传的八大藏戏中绝大多数都是佛经劝喻故事。李悦在青海看到的令他震撼的藏戏名字叫《米拉日巴说法》,李悦说:“米拉日巴(1040~1123)是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藏族人民尊其为神佛。剧中演一对猎人兄弟贡保道吉(白老头)和额尔勒岱(黑老头)在深山狩猎,因发现两只鹿,遂纵犬追逐。奔鹿受惊,逃至米拉日巴修行的古刹。猎人兄弟追至庙中,见米拉日巴静坐如钟,犬、鹿安卧其侧。米拉日巴念诵经文,劝诫猎人勿杀生。贡保道吉翻然悔悟,信奉佛祖。额尔勒岱嗜杀成性,张弓射杀,不料利箭竟未能穿透米拉日巴的袈裟,方知其法力无边,亦皈依佛门。”
( 藏戏中的面具藏语称为“巴”,是藏戏中极具特色的道具
)
另一种关于藏戏的说法广泛流传,作为主流宣讲,那就是佛教集大成者汤东杰布创造了藏戏。公元14、15世纪,藏传佛教香巴噶举派著名高僧汤东杰布(1361~1457),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铁索桥,为众生谋利。为募捐集资营造铁桥,他组织能歌善舞的山南七姐妹(一说是七兄妹),建立了藏戏的第一个戏班——琼结·扎西宾顿巴戏班(藏语“宾顿巴”,意为“七兄妹”或“七姐妹”),戴着白山羊皮面具进行演出。汤东杰布自编自导,大胆引入莲花生时代形成的跳神舞蹈,并吸收了藏族歌舞、说唱等民间艺术,特别是“喇嘛嘛呢”说唱艺术的营养,进行戏剧化的综合创造,编演一些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形成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因七姐妹个个聪颖俊丽,舞姿轻盈,歌声优美,观众赞颂她们的表演如天界仙女一般,称其为“阿吉拉姆”,后来藏戏也被称做“阿吉拉姆”即由此而来。从此,汤东杰布被人们视为创建藏戏的祖师。《汤东杰布传》载,汤东杰布一生主持修建的大型铁索桥有58座、木桥60座。而在这长期修桥募捐的演出过程中,藏戏艺术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演出了一些据佛经故事改编的正戏,如《智美更登》、《诺桑王子》等。有学者认为,藏戏规模宏大、形式繁复,汤东杰布不大可能凭一己之力创造,但可以确定的是,藏戏的发扬光大源于慈悲和向善。
流派与表演
秦华生告诉记者:藏戏是一种广场艺术,雪顿节在藏历的7月1日举办,相当于阳历的8月份,虽然是高原一年中最暖和的时候,晚间温度还是很低。成千上万的百姓聚集在拉萨,白天不觉得,晚上气温下降,没有帐篷可睡,这时燃起一堆篝火,四面围坐,演员载歌载舞,度过寒冷的长夜。因此,藏戏长的可以演上几天几夜,短的也有几个小时。
决定戏剧长短的人叫戏师,一般都由老者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旁白。藏戏的开场叫做温巴顿,由猎人跳舞,太子出来说些纳福吉祥的话,仙女翩翩起舞,把观众聚拢,起到暖场作用。正戏由戏师总领演出长度,说一段演一段,有浓厚的说唱文学痕迹。然后众演员集体逆时针跳舞,这是李悦所见到的藏戏。有说有唱有舞蹈,对于普通群众和统治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藏戏的流派分支极多,按使用方言分类,有使用卫藏方言的西藏藏戏系统,如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等;使用安多方言的安多藏戏系统,如黄南藏戏、甘南藏戏、四川安多藏戏等;使用康巴方言的康巴藏戏系统,如德格藏戏、昌都藏戏、康巴藏戏等。按流布地域分类,西藏有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甘肃有甘南藏戏,青海有黄南藏戏、华热藏戏、果洛藏戏,四川有康巴藏戏、德格藏戏、嘉绒藏戏、阿坝藏戏、色达藏戏等。
面具类似京剧的脸谱,起到介绍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作用。白面具戏因剧中的“温巴”(渔夫或猎人)戴白色山羊皮面具,故称“白面具戏”,又称“旧派”。面具上满头白发表示老年人长寿无恙、青壮年无过、广识、富足等。白色象征纯洁、温和、善良、慈悲、吉祥和毫无害人之心。额部涂(或镶嵌)日月徽记,一方面以为美饰,另一方面是佛学上福泽、智慧二“资粮”的象征。白长虬髯则象征男性之美仪。螺制耳环本是圣者汤东杰布习常所戴,为纪念他,诸种白面具均饰以此种耳环。蓝面具戏从白面具戏直接发展演变而来,又称“新派”。蓝温巴意指渔夫、猎人的脸被湖水映成蓝色,故称“蓝面具戏”。面具上的白胡子、白眉毛和头顶上的箭突装饰物,均按汤东杰布形象造型。另外,面具的蓝底色,也与汤东杰布兼有善和怒两种面相,脸膛呈紫红、深棕色,近于青蓝有关。在全藏区12个班子中,有6个白面具班子,4个蓝面具班子和两个歌舞班子。
解放后成立的专业剧团与民间戏班的区别之一就是演出中正面角色不再使用面具。面具的作用之一就是在广场演出中,即使观众对剧情不太熟悉,也能对人物个性一目了然。面具在开场戏与正戏中都有使用,比如黄面具多是仙翁、喇嘛、有德长者,绿面具用于王后、母亲等老年女性角色,阴阳脸面具是小丑和仙女使用,此外还有魔怪、动物面具。
秦华生说:“高原氧气稀薄,藏民唱歌高亢嘹亮,藏戏唱腔就有这样的特点。”每一句唱腔的尾声部位都有伴唱帮腔,有着高原广场风味,在白面具戏中,模仿动物的吼叫声叫做“歌音七品”:鸿雁的叫声表示豪强,黄牛代表神异,山羊表示恋爱,孔雀表示惊奇,杜鹃表示欢娱,骏马表示战阵,大象表示亲和。第一次听藏戏的内地人,会感到藏戏唱腔近似于爵士歌曲的即兴演唱。在李悦听到的那次黄南藏戏里,演员经常停下来,对村子里的时事进行调侃,虽然李悦听不懂藏语,但从翻译和村民的笑声那里,也感受到舞台表演中见不到的随意发挥。
才旦卓玛受到会唱藏戏的父亲和唱民歌的母亲与姐姐的影响,找到了一条以真声为主,运用藏戏“仲古”的路子,藏戏《松赞干布》也同时吸收了她在《毛主席的光辉》中的曲调。
发展与传承
目前全藏有12家主要民间戏班,在1959年之后,藏戏分为专业剧团与民间戏班。藏戏的发展与上层支持一直无法分开。五世达赖尚未亲政时就很喜欢藏戏,在他倡导下,寺院进行酸奶宴会时,会邀请一些民间戏班进哲蚌寺演出,开创了雪顿节演出藏戏的传统。达赖到河北承德看到了京剧,还将其带回,丰富藏戏的内容。至20世纪上半叶,雪顿节藏戏演出已形成一定规模,12个艺术团体在自己的头人贵族或寺院活佛高僧的支持下,每年都要集中到拉萨献艺竞技。在当时,这既被看做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又是一种被规定必须承奉的戏差。届时西藏地方政府噶厦机关放假,停止办公,全体僧俗官员集中在罗布林卡看戏。每天中午时分,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藏戏演出时,罗布林卡破例敞开大门,农牧民群众,各阶层僧俗,包括朗生奴隶、妇孺翁妪,皆可进去看戏。
自从建立了雪顿节调演藏戏的制度,藏戏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藏戏的很多表演者就是喇嘛。八大藏戏没有剧本,只有故事本,演员根据故事本进行加工、改编,表演上的自由度很大。原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志群从中戏毕业后,进藏40多年,娶了藏戏女演员为妻。他除了进行理论研究、素材整理,还改编了《朗萨雯波》、《苏吉尼玛》、《汤东杰布》等传统剧目。刘志群编写西藏戏曲志时,具体办事人员只有3人,而一般内地省份的戏曲撰写有省地县三级班子,上千人操作。这3个人在3年里完成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他是汉人中对藏戏贡献最大的学者。
藏戏平时只在藏区演出,对内地观众来说,是相当神秘的剧种,它有几次进京会演,2001年西藏藏剧团的《文成公主》获得了演出和创作金奖。在国外演出的藏戏冲破了语言隔阂,1983年在日本演出时,一位原在哲蚌寺的喇嘛流泪说:“我看了藏戏,仿佛见到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在我临终前,一定设法回西藏去。”
秦华生说,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剧种,藏戏的保存比较完好。像白族的白语已经失传,白剧是用汉语来表演,只是保留白族腔调和服装。彝剧更是在解放后才创立。藏剧的团长、演员全部是藏族人,从表演形式到内容,都承袭了几个世纪前的原汁原味。
藏戏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为了娱人娱神,同时也自娱,不属于商业演出,过去观众也许给演员扔钱,也许只给一点斋饭。专业团队的产生使得藏戏可以走出西藏,走出国门,而民间藏戏又承载了保留文化传统的任务。
关于继承与发展,刘志群认为,八大藏戏过于单一,观众会逐渐流失,老演员的去世使得一些流派失传。蓝面具的很多流派没有继承,西藏藏剧团只能演出白面具的开场戏。对于有活化石之称、和京剧一样历史悠久的藏剧来说,除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还有别的办法?
藏戏专家降边嘉措建议组织专业人士普查、清理、抢救,在西藏艺校成立了藏戏班。2004年,成立了西藏藏戏研究艺术中心,由西藏藏剧团开始了藏戏普查。 艺术藏戏面具藏戏戏剧李悦文化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