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平:“吃”废为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陈小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把使用完毕的干电池投入集中回收箱中,但是你知道这些废旧电池被集中之后的命运吗?

以北京市为例,从1998年开始回收废旧电池,如今回收箱已经遍布全市,然而回收之后,一些电池只是再一次被集中存放,年代久远的电池已经开始腐烂,渗出化学液体,造成集中污染。如何妥善处理废弃电池一直是令政府及环保部门头疼的问题,近期,杭州一位民间发明家以自己的创造,给出了答案。

今年49岁的杭州市民王威平已经拥有15年的“发明史”,成果包括“垃圾焚烧综合利用系统”在内的6项发明专利。2007年,他研制出一种新机器,能将所有型号的废旧干电池、手机电池“吃”进肚中,进而分解出其中的可回收利用物质。

这台机器大小跟普通洗衣机差不多,主体是一个封闭的台式机箱。将电池从其“嘴里”倒进去,一按电钮,轮轴就开始转动起来,机器里一阵翻江倒海,与此同时,机箱右侧开口便不断吐出电池的塑料外衣、锌片、碳锌棒、黑色的锰粉等物质。现在一般处理电池是先将电池中的所有物质全部粉碎掉,这种方法虽然简易,却给下一步分离、利用带来麻烦。在研制过程中,王威平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剖开废旧电池,使其中的碳锌棒完整回收再利用。

目前,这台机器每小时处理300节废电池,它能对废电池进行横向、纵向的连续切割,在不损害碳棒的前提下,将有用的物质分离出来。以5号电池为例,该机器处理量达到1吨/天左右,能回收180公斤的碳锌,既可重新生产新电池,也可用来锻造昂贵的锰钢。王威平介绍,该机器的一次性合格处理能力达到90%以上,废电池经分选、破碎、汞回收、金属回收、安全填埋等流程,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据统计,我国目前年消费电池80亿只左右,平均回收效率只有2%,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处理的经济回报率低,批量处理存在技术难题,多数电池回收后只能采取集中堆放的方式,造成极大的污染和浪费。国际企业环境生态委员会理事托马斯·格雷戴尔曾经说过,如果世界上现有的电池回收技术能够充分利用,那么每年所有废弃电池所包含的75%的铜、镍、锌等金属都可以再循环使用。

索尼电子企业环境安全与健康委员会副总裁马克·斯莫曾经提出过一个激进主张,即利用现有的采矿提取技术,来回收废旧电池与其他电子垃圾。鉴于全球采矿业已经逐渐步入夕阳时代,这个方案可以一举两得地解决电子垃圾污染和采矿业生产能力空置的问题。仅在美国,就有大约5.5万家废弃的、拥有矿石冶炼设备的矿山,而且电子垃圾中铜、镍、铁、锌等原料纯度是原矿石的300倍以上,黄金含量也是高等富矿的10倍以上。如果该计划实施,至少可以节省30%的能源以获取同等量的金属原材料。位于东京西郊的横滨金属处理公司在2007年一年,就回收了170万部淘汰手机,占全日本每年报废手机数量的10%。每部废弃手机的进价为10日元,但主板、电池中所含的金、镉、铜等金属价值就超过30日元。

从1999年开始,国际可充电电池回收组织将每年的5月27日定为“电池检查日”,鼓励欧洲公民检查自己的居室、办公室与车库,将报废的充电电池——无论用于家用电器、手机或办公设备,进行清理收集。据统计,平均每个欧洲城镇、城市家庭就有4块废弃的充电电池散落在某个角落。通过热线电话或者www.rbrc.rog,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废旧电池收集点,包括Sear、沃尔玛、Trget等。美国著名家居DIY节目主持人理查德·卡恩,也成为“电池检查日”在美国的形象代言人。

然而在电池含汞标准远高于欧洲的中国,尚有98%的废旧电池都随生活垃圾进入了填埋厂,造成环境污染。电池中的汞、铅、镉等多种重金属物质随之渗透于土壤中,污染地下水,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继而威胁人类健康。如果一节1号电池腐烂,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而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这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目前,王威平的发明已经申请了专利,而他所创办的杭州大洲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也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废电池回收处理定点试验单位。现在我国每吨废弃电池的处理成本在3000元至4000元左右,而王威平发明的机器通过回收物再利用产生的效益已经远高于此成本,相信在未来随着该项发明的批量生产、推广使用,我国在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方面终将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 王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