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理性暴跌
作者:谢九(
4月9日,上海一家证券交易所里关注股市行情的投资者
)
4月18日,上证指数跌至3094点,最大跌幅已达49.7%,恐慌迅速蔓延,估值体系崩溃,这样的跌幅已经超过很多国家历史上的著名股灾。股灾的发生背景通常是实体经济衰退,我国经济果真衰退至此?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GDP增长10.6%,CPI增长8%。这两个关键数据虽然都好于市场预期,但股市依然大幅下挫。投资者现在陷入一个矛盾的心态,既害怕经济增速放缓,又担心增长强劲,前者会导致上市公司利润下滑,后者会遭致更猛烈的调控。事实上,这也是政府所面临的两难选择,GDP和CPI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平衡?
今年CPI的政府调控目标为4.8%,以一季度8%的水平看,的确压力重重。但是,4.8%只是一个政策预期,而不是一项政治任务,如果不顾一切将CPI控制在4.8%,代价就是经济硬着陆,这显然不是调控的初衷,通胀固然可怕,经济衰退更具杀伤力。所以,今年经济运行的格局更可能呈现两高格局——高增长、高通胀,GDP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CPI略超政策预期。从去年底到今年4月初,国家宏观调控的口径其实已经出现变化。去年底的“双防”目标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今年4月1日,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的“双防”目标是: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其间转变的关键在于,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转为防止经济下滑。以此可见,国家在控制CPI的同时,并不会大幅度牺牲经济增长,唯一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
通常意义上,人们都将治理通胀的希望寄托在央行身上,比如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加息。但是在中美利差扩大的背景下,加息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的常规选择。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6%,为全球最高,虽然仍有再次提高的可能,但是进一步紧缩会对银行业乃至工业企业形成较大压力。事实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目前我国抑制CPI的手段多从需求着手,这样虽然直接有效,但对经济的杀伤力也显而易见。仅仅依靠货币紧缩,很难有效对抗通胀,如果转换思路,扩大市场供应也是解决CPI的手段。从CPI的形成原因看,货币因素并不足以解释8%的CPI,更多还是雪灾造成的食品短缺,以及外部输入性通胀。今年3月底,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努力保持物价稳定,关键是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应,抓好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的货源组织和市场调度。其实,这已经体现出未来的调控思路:紧缩货币需求和扩大市场供应双管齐下。如果市场供应足够充沛,物价自然失去上涨空间。
我国一季度CPI高企,主要原因是年初的雪灾,以及美元贬值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雪灾因素将会逐渐减退,而输入性通胀还将持续,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加快,输入性通胀的危害也会稍减。另外,通过财政补贴来抑制通货膨胀,也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增长更是高达35.5%,大大超过2008年14%的增长预算,政府有充裕的资金应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以对抗食品主导的通货膨胀。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在3月底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对农业如此大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固然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同时也能抑制通货膨胀。
( 对农业的大力扶持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
今年一季度CPI虽然高达8%,但是3月份相对2月份已经环比下降,最坏的时候已然过去,如果将来不再仅以货币紧缩作为抑制通胀的主要手段,而是辅之以增加供应、人民币升值以及加大财政补贴等手段,那么,牺牲的GDP增长将会相当有限。而且,在经过2008年的调整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为健康,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不难看出,贸易顺差同比减少10.6%,消费同比增长20.6%,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所期望的方向。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使得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忧心忡忡,但以前的GDP高速增长,成果更多被政府和企业享用,现在不过是开始向劳动者转移,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企业利润或许会受影响,但是富足的劳动者也会刺激更多的消费,在投资和出口遭遇瓶颈之时,转型可谓恰逢其时。经过短暂调整的阵痛之后,如果中国经济进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对于投资者而言,有何理由恐慌至此?
除了对上市公司业绩下降的担忧,市场资金供求也是造成市场恐慌的重要原因。资金压力主要来自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大小非”解禁,对于前者,上市公司的正常资金需求不应该成为市场的利空,毕竟股市就是一个融资的场所,真正的问题在于有些公司恶意圈钱,对此,相信管理层不会听之任之。事实上,随着市场大跌,包括中石油在内的一些上市公司跌破发行价,股市的融资功能已经受到了挑战,这应该是管理层能够容忍的底线,股民的利益或许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予以忽视,但是如果股市失去了融资功能,那将不成其为一个市场。“大小非”解禁带来的冲击其实更多停留在心理层面,因为这个问题并不像年初的雪灾那样属于突发偶然性的因素,早在两年前市场已有预期,只不过在今天被脆弱的市场放大。从一季度来看,实际卖出的“小非”数量还不到可以解禁数量的一成,“大非”的解禁数量更少,因为大股东不太可能为了博取投资收益而大幅出售自己的股份,尤其是解禁数量巨大的多为国有企业,保持控股权才是第一要务。“国资委”对此也做出了表态,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日明确表示,“对国有股减持,我们有承诺,要为股市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别担心!”国资委副主任李伟也做出了“国有股阳光下减持” 的承诺。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是国有企业的目标,大规模减持显然与此背道而驰。具体到投资者的个股选择上,也完全可以规避这些“大小非”解禁的公司。今年二季度的“大小非”解禁数量远远小于一季度,至少短期内市场可以获得喘息之机。
从资金供给看,证监会对新基金密集放行,不到4个月已经发行40只新基金,已超过去年全年的38只。虽然新基金的发行遭遇困难,难现前两年的火爆,但是积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力量,四五月份将逐渐进入新基金的建仓时期。同时,基金的专户理财也将带来更多增量资金。另外,今年一季度,热钱涌入中国的速度明显加快,保守估计已有850亿美元,暴跌的A股市场正是热钱套利的绝佳场所。
如果将眼光放在银行系统,资金显然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充裕。3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5%,股市的低迷导致资金回流银行。与此同时,银行的存贷比继续下降,3月末为68.89%,较2月末下降0.98个百分点。存款余额的上升和存贷比的下降,必将影响到银行的利润。如果银行为了减轻压力,最自然的选择就是扩大贷款,而今年宏观调控对银行房贷新增总量的上限是3.9万亿元,银行在压力下做出的自然选择显然会和宏观调控形成冲突,这也是股市低迷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一个体现。在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公开发出救市的呼声,“一旦市场的主体不愿意或者是无能力来克服他们的问题,监管机构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这是监管机构的职责”。
其实,市场永远不会缺乏资金,真正缺乏的只是投资者的信心。只要投资者信心恢复,大批资金立即会蜂拥而入,资金问题在中国股市永远是一个伪问题,而一旦信心丧失殆尽,即便是跌到998点也乏人问津。虽然今年的市场的确面临各种不利因素,但是以接近50%的跌幅来体现利空,显然已经过度,现在的市场更像是在和管理层赌气,只要不出利好,市场就继续暴跌。
投资者总是容易陷入极端情绪,市场向好的时候过于乐观,不利的时候过于悲观,所以,市场上涨的时候,涨幅总是超出人们的预期,而在下跌的时候,跌幅也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包括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在内,仅仅几个月之前还在谈论人民币升值,谈论“两税合一”,谈论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现在,仿佛在一夜之间,所有这些利好消失得无影无踪。10年前,格林斯潘面对飞涨的美国股市,首次提出了著名的“非理性繁荣”一词,借用格林斯潘的用词,今天的A股市场,也只有“非理性暴跌”才能诠释。 经济cpi非理性大小非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