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喧嚣的纪念碑广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河北唐山 与非
今年“清明”有了法定假日,人们可以在正日子里祭奠故去的亲友了。这对于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人因为1976年那场惨烈的大地震知道了我们这个城市——唐山,7.8级的强震使24万同胞一夜之间与亲人阴阳两隔。为了缅怀遇难者,在震灾10年后,市府在中心区建起了纪念广场,广场中央的抗震纪念碑也成了缅怀蒙难同胞的标志性建筑。
我是一位震灾罹难者的后人,清明节期间,在陵园凭吊了先人后,怀着哀痛的心情来到抗震纪念碑广场。但眼前的一幕却刺痛了我的眼睛:大红的幅幔,大红的展演台,一排排新款轿车闪亮登场,“欢迎试乘试驾”等吆喝声通过高音喇叭不停歇地在广场上空回荡……我无意指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这喧嚣如市集般的纪念场所却让我感到随着时光的流逝,城市渐渐患上了失忆症。近几年,这里已经成了各种活动的“根据地”:名目繁多的宣传日、文艺汇演、焰火表演、商品促销……真是“不见昔日凭吊处,只闻今人热闹声”。
为什么不对这样一个主题广场加以严格管理,使之成为承载城市凝重历史的人文场所呢?我曾就这一问题同在市政府工作的朋友探讨过,他告诉我,大地震使唐山为国内外所知,但市里又担心“大地震”3个字会给外商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全市的发展大计。于是,对于那场灾难的模糊认知,慢慢模糊了整个城市的记忆。 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