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

作者:谢九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0( 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华尔街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 )

如果以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标准,我国GDP总量以3万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列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按照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的算法,我国GDP则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占世界GDP总量的9.7%。GDP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数字,其精确程度向来存疑,不过是为我们大致描绘了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轮廓。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远非GDP可以概括。

吉姆·罗杰斯几年前就开始宣称商品市场将进入10年大牛市,现在石油、黄金等屡屡创出历史新高,大宗商品的走势正在一步步验证他的预言。在吉姆·罗杰斯的预言中,中国是最重要的判断因素,中国到底有多重要?用吉姆·罗杰斯的话说:如果中国打喷嚏,全世界都要吃阿司匹林。中国的工业化时代形成了对上游资源的天量需求,而中国并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铜矿自给率只有20%左右,铅矿自给率只有30%,锌矿自给率不足70%,氧化铝自给率不足80%。只有全球市场才能满足中国的资源饥渴,中国目前是钢铁、铜、铁矿石、大米、大豆等商品的第一消费大国,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有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消费了世界上32%的钢、30%的锌、25%的铝、23%的铜以及18%的镍。当我们今天看到100美元的石油,1000美元的黄金,以及其他商品的历史新高价格,这些景象都不会太令人意外,虽然这里有美元贬值的因素。

当然,中国向全球采购的并不只是上游原材料资源。去年底,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他的代表团带着200亿欧元的订单满意而归,其中包括160架空中客车、两座价值80亿欧元的第三代核反应堆以及7.5亿欧元的移动通信合作协议,萨科齐用“前所未有”来形容这些订单。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200亿欧元的商品,对法国而言,意味着更多人的工作机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类似的“200亿欧元”事件还会有更多。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作为一个有巨大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商品进行全球采购,当发达经济体陷入危机之时,人们也顺理成章地将希望放在中国身上。

当中国经济以生产者和销售者出现在世界舞台时,带给世界经济的冲击或许更大。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均以自身的资源禀赋参与国际分工,长期以来,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在低成本的基础上,中国为世界各国输出了大量价格便宜的商品。这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个形象的描述是,当一个发达国家的工人在超市满心欢喜地买走一件便宜的“中国制造”时,回家他可能开始担忧下个月的工作在哪里。对消费者而言,便宜的中国制造自然大受欢迎,但在这些中国商品的巨大价格优势面前,发达国家逐利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玩具、家具等众多工厂不得不关门大吉,导致工人失业。这些发达国家的资本由此会主动到中国设厂,充分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工作机会也随之转移。正因为如此,美国和欧盟在面对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时,迫于国内压力屡屡发起贸易争端,也正因为此,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大额订单采购开始频频出现。

在巨额贸易顺差面前,美国开始催促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一如当年强制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日本经济因为“广场协议”陷入长达十几年的停滞,中国经济显然不能步入日本后尘。事实上,中国的便宜商品不仅是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带来实惠,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用为通胀操心。

进入2008年,内外资所得税开始并轨,外资企业不再享有超国民税收优惠。这件事情看起来只是一次税制改革,其实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为吸引外资而给予他们一系列优惠政策,到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中国向世界输出的不仅是廉价商品,也开始进入资本输出时代,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2007年,中国从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拿出2000亿美元,成立了中投公司,这只主权财富基金从成立开始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担心本国的战略资源被中国政府背景的中投公司收购,以敌意的目光看待中投,中投公司则尽量以透明和市场化的操作打消他们的疑虑。中投从参股美国黑石公司开始试水,去年底,又以50亿美元成为摩根斯坦利的第二大股东,被华尔街视为雪中送炭。

和中投公司这类主权财富基金相比,更受关注的其实应该是中国企业的资本输出。如果说几年前TCL收购法国汤姆逊、联想收购IBM可以视为中国企业走出的开始,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开始有了更大手笔的资本运作。去年底,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后者是南非乃至非洲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这笔收购成为南非迄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而最刺激的并购来自中国铝业,今年2月,中铝联合美国铝业,悄无声息地在伦敦市场购买了力拓公司12%的股份,斥资140亿美元成为这家矿业巨头的单一最大股东,在铁矿石价格年年疯涨的背景下,中铝此举在国际市场迎来一片惊叹。不仅是在发达国家,中国资本已经进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过去30年里,中国接受了大量的外国资本输入,而现在,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注入全球经济的各个角落。

风险自然存在,这一幕和20年前的日本多少有些相似。上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巅峰时期大量收购美国的资产,其中包括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这一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当时被称为“日本人买走了美国的灵魂”,甚至有美国媒体比喻成第二次“偷袭珍珠港”。但是日元大幅升值后,美国人很快就以更便宜的价格买了回去。在中国掀起资本输出浪潮之际,自然也不能淡漠了风险意识,且不论日本的前车之鉴,单是中国自己的教训已经不少,比如TCL收购汤姆逊,比如中海油收购优尼科。

当发达经济体陷入困境时,世界希望中国引擎能拉动全球经济继续前行,中国是否真能承载起这种希望?短期看,2008年将是全面考验中国经济的一年,首先且不论外部环境恶化带来的冲击,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通货膨胀,这将在多大程度上牺牲GDP的增长还难判断。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全球市场都不是好消息,而长期看,放缓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但只要不是硬着陆,中国引擎的动力还将依然强劲。

目前看,中国经济的问题在于,过去30年内,我国经济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之上,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高于发达国家。这一方面造成全球范围内资源紧张,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如果不能尽早转型,无论对中国自身还是全球经济,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其次,中国的经济以投资驱动。发达国家普遍以20%左右的GDP用于投资,而我国则是50%,投资驱动的危害一方面在于不可持续性,因为存在边际效益递减;另外一方面,投资过多必然造成消费不足,内需无法有效启动,势必通过出口累积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也将导致频繁的贸易摩擦。所以转型势在必行,而当中国经济转型,世界经济格局也将随之改变,比如中国一向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已经有一些产业开始向更为便宜的国家(比如越南)转移,这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资本和工作机会。对于发达国家,他们也乐于看到中国全面启动内需的一天,这意味着原本庞大的中国市场将会更大。对于中国自身,或许这才意味着GDP的增长将更多体现在个人福利上,使老百姓更多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全球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