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屋中标始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世纪初,西屋电器公司工人在检修水轮发电设备
)
三联生活周刊:西屋在核电领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刘信刚:西屋可以说是世界核电压水堆技术的鼻祖。20世纪50年代,西屋便首次将美国核潜艇上使用的核动力技术转变成民用发电机组,目前全球核反应堆有一半都是基于西屋的技术。“先进型非能动”(AP)压水堆技术是西屋用了将近20年才研发出来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最先开发出来的是AP600,于1999年拿到了美国核管会的许可证。但因为AP600功率较小,在解除管制的电力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性,于是西屋在AP600的基础上又研发出了额定功率为111.7万千瓦的AP1000,是世界上首个获得美国核管会批准的“三代加”核反应堆。
三联生活周刊:AP1000研发成功后并没有建参考电站,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新技术,西屋是否有足够的信心?
刘信刚:AP1000实际上是一系列成熟技术的组合,而且是在原有基础上简化而来的,所以美国核管会并没有要求西屋建造AP1000的原型堆。AP1000是2004年9月14日拿到美国核管会的设计许可证,西屋在华盛顿举行了庆功会,还特意邀请了中国大使馆的代表出席。两个星期后,也就是9月28日,中方的标书正式发出。我觉得这个巧合非常有意思。
三联生活周刊:西屋最初联合了美国柏克德工程公司(Bechtel)和日本三菱重工一起组成了竞标联合体,但后来两家公司都退出了,这是为什么?
( 刘信刚 )
刘信刚:柏克德和三菱重工都是西屋多年的合作伙伴,两者退出都是因为其他一些特殊原因。中国以前的核电建设合同也有与联合体签署的,但由于以前的联合体较松散,容易造成合同公司之间互相踢皮球,中方在秦山三期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就有过教训。于是,中方在第三代核技术招标中特别强调竞标联合体一定要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联合体内部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整体责任。对此柏克德公司一直十分犹豫。2005年2月21日,也就是距离招标截止日期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柏克德最后决定退出联合体,而那时西屋已经把标书做好并发出了。但是,西屋的CEO史睿智先生(Stephen R. Tritch)和当时的最大股东、英国核燃料技术公司紧急磋商后,决定仍然继续投标。西屋认为,现在是全球核电复兴的关键时机,必须把握住。
柏克德的临阵退出给西屋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要知道,西屋的标书一共装满了98个纸箱,修改起来十分困难。于是,西屋中国紧急召集十几名员工,在位于京汇大厦的西屋北京办公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个星期,终于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把文件中所有与柏克德有关的字样全部换掉,并在2月28日一早雇专车将标书送到了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总部。当时参加竞标的一共有3家,除西屋外还有法国阿海珐公司,以及一家俄罗斯公司,3家的标书加起来有将近300个纸箱!中方没有料到这一点,只得把标书都堆在中技公司所在的六里桥通用技术大厦的大厅里,并派武警24小时站岗。
标书发出后,西屋立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工程公司,最后终于决定由绍尔(Shaw)顶替柏克德的位置。
三联生活周刊:三菱重工后来为什么也退出了呢?
刘信刚:三菱重工的退出与中日两国之间关于核设备监督保障条款的磋商未能取得一致有关,这就给三菱重工出口核电设备到中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西屋在此情况下选择了韩国的斗山重工公司为项目提供主要重型设备。事实证明,这一改变是很有必要的,中日双方直到今天仍然没能就核设备监督保障条款达成协议,日本出口核电设备的障碍至今没有完全清除。值得一提的是,斗山公司也是西屋的长期合作伙伴,西屋对斗山的技术实力是有把握的。
三联生活周刊:西屋的AP1000和法国的EPR技术相比,优缺点各在哪里?
刘信刚:AP1000属于美国能源部界定的严格意义上的第三代反应堆技术。在提高安全性方面,EPR采用的是做加法,就是增加安全设备,做成了“四列安全系统”。而西屋选择了做减法,采用了不需要交流电的自然力如重力、对流、凝结等来驱动安全系统,从而大大简化了安全设备,降低了系统出现故障的概率,增加了抗风险能力。另外,AP1000核电站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要创新就是借鉴了造船厂采用的模块化建造技术,把整个核电站分成很多模块,分别在工厂里建造完成后,再运到厂址进行拼装。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而且为未来核电站的标准化、批量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技术创新是西屋公司赢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这就是竞争带来的好处,通过竞争,中美双方最终实现了双赢。
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初,日本东芝公司从英国核燃料公司手中买下了西屋的大部分股权,这笔交易对竞标过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信刚:2005年底,当时的英国政府决定不再保有核电发展能力,希望趁着核电复兴的热潮,转让西屋股权。当时华尔街对西屋的估价是20亿~30亿美元,美国的很多公司对西屋很感兴趣,但当竞标价格最终超过了30亿美元后,GE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便拉来日立联手购买。当时日本的东芝和三菱也都虎视眈眈,于是就形成了3家日本公司竞购西屋的局面。当时中方对此很担心,因为中方要的是技术,技术出口权到底掌握在谁手里,是这笔交易的核心问题。2006年2月下旬,东芝出人意料地拍出54亿美元,一举击败三菱和GE,成为西屋的最大股东。在此情况下,中方要求有关方面予以澄清,美方确认,西屋是在美国注册的并以匹兹堡为全球总部的美国公司,AP1000核技术出自美国本土,有美国能源部的投入,其出口仍归美国政府管理,日本政府只对本国的核技术出口拥有管理权。
2006年12月16日,在经过一整夜的谈判之后,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和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在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关于中美核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政府官员签完字之后,西屋联合体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接着签署了购买AP1000技术的项目合作备忘录,直到此时,西屋才终于在竞标中占得先机。之后,又经过了几个月针对合同细节的谈判,西屋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在2007年7月签署了合同,西屋公司和中国核电界的合作终于正式开始了。
中美两国政府签署的这份核能合作谅解备忘录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美工业界期待了二三十年的核电合作终于从梦想变为了现实。■ 中标始末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