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里的秘密

作者:李晶晶

​服饰里的秘密0( 清乾隆明黄缂丝龙纹朝袍 )

琳达·瑞格华兹(Linda Wrigglesworth)已经19岁了,她离开了先前工作的服装店,转行到一家专营中国及英国Wedgwood瓷器的古董店做助理。在当助理的日子里,琳达也没闲着,跟着老板学了不少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知识。

某日下午,店里新到了一批瓷器,当她打开一箱康熙瓷器时,发现用做包装材料的是几件老旧的袍服。她向老板问起关于那些古袍的事,得到的答案是:“只是几件来自中国的旧衣裳,如果你喜欢随时可以拿走它们。”即使那几件老衣服已残旧不堪,却难以掩盖上面拥有过的精致华丽的刺绣图案。曾经在少年时代修读过时装、16岁起便在伦敦不同的时装设计师门下当学徒的琳达,马上意识到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旧衣服”,会是她设计服装时最好的灵感来源。她说:“我当时希望让这些老衣服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让它们重新焕发出原有的光彩。”

琳达开始的收藏是中国19世纪末期的刺绣小品,这些小绣片通常被用做修饰妇女日常穿着的褂和裙。它们与褂、裙的颜色及花纹协调搭配,加以各式各样的丝绸、银边和丝带精工细做结合而成。这些民服上的镶边制作考究,通常先用图稿画好设计样,再用密针以微型比例小心缝制,对细节的讲究程度绝不逊色于朝廷官服。

20世纪90年代初,琳达的收藏已渐成规模,她辞去工作,一门心思地研究起中国的传统服饰来。那些来自民间的绣品已不能满足她的收藏需求,而制作更为精良的中国明清宫廷服饰走进了她的视野。渐渐地,琳达发现对这些服饰,不能再以“美”或“精致”这样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因为它们的身上隐藏着许多比“精美”更有意思的秘密。

琳达藏有一件清雍正年间造、为夏天穿的“石青纱绣八团金龙女装单褂”,这是当时为朝廷内宫位高的嫔妃在皇帝面前出席庆典时所订造的,夹褂沉实的纱面突出了以平金绣成的金龙,周围以红、黄、蓝、白、青色绢线绣上圆补内的彩云平水。琳达买回这件夹褂,应该说是极为幸运的,整件衣服毫无改动的原装剪裁、保存得丝毫无缺的状态在今天看来实属难能可贵。这类夹褂多穿于前胸开衽、有马蹄袖的黄色袍外面,是位高嫔妃方可穿的三种装束之一,完全按照《皇朝礼器图式》中指定的设计制作的。

​服饰里的秘密1( 清康熙橙红刺绣丝绸飞虎旗 )

《皇朝礼器图式》也叫《钦定皇朝礼器图式》,是乾隆皇帝于1766年发表的一套图旨,是记载典章制度类器物的政书。里面规定有每件器物、服饰的详细尺寸、质地、纹样以及与相应官职品级的对照,上至皇帝,下至公仆都要服从。

琳达收藏的另一件外衣是外夹缂丝、内缝貂皮的夹褂,属宫中妃嫔平日或庆典时都可穿用的装束中的第二种款式。这件夹褂织有八团花形牡丹圆补,下幅织有八宝立水,这件夹褂不属正式的朝服,圆补中有百花围绕牡丹,石青实地上又织有花卉折枝和蝴蝶,且内面还有原本的貂皮里子,实为独一无二的例子。其他品质相似的御用日常外衣现都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服饰里的秘密2( 清道光缂丝织锦无袖朝褂 )

既然琳达后期的收藏以宫廷服饰为主,那自然少不了龙袍。一件清咸丰缂丝十二章皇帝吉服龙袍(1851~1861年)是她钟爱之物。整件龙袍乃是使用各种刺绣手法中难度最大也是最为精细的“缂针绣法”制成。龙袍上在象征皇权的黄底之上绣有九龙十二章图案,十二章由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图案组成,象征皇帝的十二种德行,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的标志。而九条五爪蟠龙则盘踞于祥云中,对称地分布于龙褂周身。在等级森严的清宫之中,只有皇帝、皇后,以及地位最高的皇妃才可以穿着此类服饰,而这一件则更是为皇帝量身定做的龙袍。

在近30年时间里,琳达不仅成为西方织品界数一数二的收藏家,也成为知名的古董商,她竭力将中国服饰发展成为吸引买家的收藏类别。据佳士得北京代表处的王曼冰介绍:“琳达·瑞格华兹的收藏品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朝廷内和日常穿着袍服,一类是随身配饰,还有是能分辨身份地位和官阶的章补,最后是装潢宫殿用的饰物。她还将自己研究清朝服饰和织绣的成果写成《皇家衣橱》(Imperial Wardrobe),供爱好者们参考。”

​服饰里的秘密3( 清康熙刺绣五品文官白鹇补子 )

说到这里,也许琳达从服饰中发现的秘密,您也同样发现了。服饰,这个最早只是被人们用来遮羞避寒的物品,却在经历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变革后,将功能性退居到次要位置,而社会性却被放大到极致。服饰在中国成为代表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清朝,对于服饰的颜色有明确的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服装颜色被用来区别官员的级别,身穿高官色彩的服装必然有不同于他人的荣耀感。在当时,如果皇帝赐一件黄马褂给官员,可以说是无限风光,既是一种荣耀,又可光宗耀祖。所以“黄马褂”已超越自身价值,成为炫耀身份地位的工具。

​服饰里的秘密4( 清咸丰明黄缂丝五彩云蝠龙纹十二章吉服 )

此外,对于文武百官还采用了“章补”制度,即在文武百官朝服的胸前和背部各加一块补子,以示等级。文禽武兽,以禽象征文采,以兽象征威猛。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当时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么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而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实力也都会在服饰上展露无遗。康乾盛世时,袍服上的正龙一般会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霸气十足;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随着国力衰败,袍服上的正龙也呈现出软弱无力之势,行龙如僵死之虫。而象征社稷江山的山水也有同样改变。

由于海外市场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追捧,琳达收藏的来源也由最初的从本地古董店购买,转移到向中国古董商直接选购。“一二十年前,中国收藏丝织品的人几乎没有,大家都不懂,只是瞎买瞎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古董商告诉记者,“欧洲人对中国的古代服饰及丝织品是很感兴趣的,15年前我开始帮一些国外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在中国古玩市场里寻找丝织品,他们认为丝织品很好地代表了中国文化,传递出来的历史信息也是最鲜活的。当时国外的博物馆是主力,私人藏家也有不少。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丝织品在欧洲文物市场上的价格和受重视程度都远远高于中国内地。”琳达的不少藏品就来源于这位中国古董商。

​服饰里的秘密5( 清雍正/乾隆 明黄彩绣昆仑山仙女戏狮花园图 )

由于对中国服饰的研究,琳达还在电影《末代皇帝》中担任服装顾问,电影中的各种服装佩饰都是由她协同设计的。在她的推动下,中国纺织品,尤其是清朝宫廷服饰的市场价格在海外一路走高,国内市场受此影响,近几年来也日趋回暖。拍卖也许是一个最好的说明: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明永乐“刺绣红夜摩唐卡”以3087.41万元港币成交;2004年1月北京翰海春拍,元代“十八尊者图绣画”以198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2004年5月中国嘉德春拍,一件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则以3575万元人民币成交;2005年嘉德春拍“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作为全世界首个中国丝织品的专场拍卖,总成交额达4423万元,是底价的两倍左右。

2008年3月19日,纽约克里斯蒂拍卖公司拍卖了琳达的150余件私人收藏。据悉,随后国内也将推出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及丝织品的大型专场拍卖会。

​服饰里的秘密6( 清雍正/乾隆 石青缂丝八团牡丹貂皮褂 ) 文物服饰秘密缂丝中国传统服饰中国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