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崛起的一代

作者:王小峰

平地崛起的一代0(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门窗馆 )

在《百家讲坛》这个文化红人的大熔炉里,通过马未都,文物的身份在蒸蒸日上的拍卖高价上又多了一种从遥远的历史款款而来的雍容。马未都的文物收藏似乎成了他的慧眼和对文物持严肃态度的凿实物证,不到30年,他收集到了在常态下需几代人慢慢淘选的收藏量,其数量和质量不仅撑得起《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还撑起了一个博物馆。

讲座是否热播,衡量的方法之一是看是否有衍生的图书出版。马未都的讲座手稿《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并有事先张扬开来的现场签售活动。签售活动之前,也就是大规模的新书宣传之前,已经开始加印。显然,在“盛世收藏”的热潮中,马未都俨然收藏界传奇人物一位。

但是追溯他收藏的起点,成就他这位收藏大家的个人传奇中,更让人唏嘘的其实是一句最市井的历史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马未都的收藏起于文物在中国社会几无踪迹的时候,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文物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和社会心理上的双重改造。在背弃的社会评价中,它的身份变得矛盾、模糊,自我否定,它的命运处在一种畸形的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中。80年代初开始收藏的马未都们其实是享用了过去长期文化破坏的恶果,他们在10年内以抄底的低价买进,得以成就批量收藏。他们的辉煌成功彰显了一种价值的回归,但对比相对命运坎坷的前一代,这种平地崛起的成功也许又显得那样不公正。但历史总归是历史,文物无言,它的功能不是解释,而是昭示。如果说近30年文物被裹挟在升值的交响中,那么前30年的命运则绝不仅是叹息与唏嘘所能概括。 文物对比前后30收藏家马未都文化马未都收藏命运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