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套!解套!

作者:邢海洋

​解套!解套!0

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书。”每次股市下跌被套的总是大多数,此时读书以寻求“解套”之法就是套牢者的不二选择。而投资投机的教辅书中,以“解套”贯穿全书的并不多,日本股评论家北浜流一郎编著的《股票解套易如反掌》是少有的解套指南。这本书在日本图书市场面市后立刻引起极大轰动,短期内再版几十次,一时间盛况空前——也难怪,自1989年底日经225指数达到了顶点39000点,随后的18年投资者再无整体解套的机会,若要靠“等”来解套,几乎要耗尽毕生的时间了。

在股市操作中,许多投资者一旦套牢就躺倒等待解放,并自我安慰:“这是输时间不输钱。”将其视做“坚决不割肉”的原则坚持。更有人抬出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致富的秘诀:“坚定长期持有看好的股票。”以此来为被套后等待的行为辩解。如果把时间拉长到10年、20年,甚至更长,则巴菲特提倡的思路肯定没错,因为按照凯恩斯的理论:社会的财富总量总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的,股指或股价也将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而不断水涨船高。但等待这么长一个投资时间,对大多数股民显然不实际。关注一下近几年美国证券市场和中国证券市场的表现不难发现,成熟市场一般是牛长熊短,但在不成熟市场中却常常是熊长牛短。尤其一次大行情后,行情往往以“对称”形式下跌,投资者财富急剧缩水,引起心理变化,绝望中“割肉”出局。

买股票可以主动被套,或者不得不先套一段时间以完成持续的建仓过程,但买股被套而被动持股观望是要有条件的。采取这种办法的前提是,整个市场趋于中长线强势市场中,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前景在可预见的将来是长期看涨的,整个市场交易仍然活跃,具有众多投资者参加。有这些前提特征的关键,就是市场仍处于强势氛围中,只要市场被确认仍然处于强势市场中,那么买股被套持股观望是投资者的首选手段。唯有在市场处于弱势氛围中,适时止损和择低补仓才是投资者被套后必须采取的方法。

大盘如此,板块和个股更如此,那些夕阳行业中的个股,尤其在国内产能过剩的环境中更是如此:经营好了,可以异军突起,完美转型;经营差了,则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昔日的家电业曾经是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板块,但现在,曾经的第一绩优股江苏春兰却已经连续两年亏损,而据春节前公司发布的公告,公司预计2007年也将发生重大亏损,到年报披露日的4月26日,春兰将连续3年亏损。上海证券交易所从此日起将对春兰公司股票实施停牌,此后将暂停上市。从1998年的最高价64.3元到今天的不足6元,整整10年,春兰的股价缩水了10倍。并非夕阳行业的企业都如此,但四川长虹和琼能源等一个个股王的陨落还是令人难以掉以轻心。

​解套!解套!1( 股民在学会盈利以前,先要学会控制风险 )

道理讲到这里,无论从哪方面看,“鸵鸟政策”都是投资的大敌。一方面,强势股虽然也可能被套,但往往套得浅,跟定巴菲特的人之所以幸运,并非是甘愿吃套的结果,而是敢于追高的勇气获得的补偿;另一方面,凡人之所以只能在股海中浮沉,总是重复“套牢——解套——再套牢——再等解套”的恶性循环,就因为他们不能主动面对恐惧。的确,每个人都能在经典著作《股票作手回忆录》中寻求到安慰:“我知道可能还会跌,但这是一个牛市,我不能失去我的仓位。”但既然是大牛市中的一个间歇,为什么不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储备好正确的仓位,为下一轮牛市做准备呢?

解套的原则与策略

如何解套?方法其实和炒股一样简单,无非是以有限的资金获得最高的盈利。最好先在“心态上”卖掉套牢股份,无股一身轻,再根据市场情形重新入市。

一般而言,“套牢”分为热门股套牢和普通股套牢,又分为被动性的高位套牢和一般的中位套牢,不同的“套牢”,处置也不同。热门股涨得快,跌得更快,行情如井喷,赚取的也多是短线收益。这样的行情最好一启动就跟进,而在“高空”,随时有跌落的可能,根本不宜追高。此时若持有股票,如其下跌10%,还不宜补仓,更不用说在同一成本增仓,因为一旦过早补仓,往往“弹尽粮绝”。高位追逐热门股被套,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宗旨:是救自己而不是再谋求盈利,因为第一步已经走错,千万不能走错第二步,不然亏空越补越大,以后就难以翻身了。

套在热门股上,最好“快刀斩乱麻”,不留后患,不抱幻想。以后的大盘反转或上升趋势中,原先热点很可能已经沉寂,即使大盘逐波走高,原热点题材很可能像普通股走势一样,随波逐流。更由于热门股的投资者都颇精明,认识到庄家的本质,人人想趁反弹解套,这样的股票甚至连像样的反弹都没有。比如新恒基地产借壳的ST金泰,成就一个2007年内地首富“神话”,消息朦胧中一阵热炒,42个涨停板创下了涨停纪录,但一旦利好出尽,股票便进入了漫漫下跌,下跌和上涨的形式几乎一样,也是停板方式,接连8个跌停后才给投资者出局的机会,但此时股价也下跌了近40%。之后随幅度有所收敛,但不出半个月,股价腰斩。ST金泰是自2007年8月31日开始的下跌,而此时的大盘却是节节上升,ST金泰毫不受周边股票的影响。

普通股套牢则不像热门股套牢那样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是和大盘息息相关的股票,股性里便没有炒家的凶悍,多的是普通投资者的心态。下跌了会反弹,大跌则有大的反弹,并且在股价长期盘桓的区域,会锁定大部分杀跌筹码,股票很难一下子跌到大部分人的成本线下。中小投资者往往此时买一些,抱着买套的心理介入,这时不能说不会再跌,而是中期上扬空间大于短期下跌空间。如股价出现反弹,可将补仓筹码获利回吐,从而降低上档套牢筹码成本,再进行一次循环,则上档套牢筹码就变为中档套牢筹码。更何况在涨跌停板制度下,迅速的、持续的无量下跌极易形成空头陷阱,此时不买点放着,一旦出现无量上涨,且以涨停板的情况出现,想补仓或者建仓都不能如愿了。

解套的唯一目的就是赚回初始投资的成本,有的投资者抱定“不熟不买”的原则在一只股票上频繁操作以降低损失,直至盈利,而更富进取性的方法则是换股,寻找熊市中的强势股票,在上涨而非反弹中获取更大的利润。这样做没有壮士断腕的心胸难以做到,但熊市里赢钱,非有此等气魄不可。试想一个弱势行情,加上弱势股票,几乎是无底洞,几十元的股票跌到面值以下的比比皆是。内地市场若开放创业板,或者发行制度由现在的审批制转变为彻底的核准制,“壳资源”将毫无价值,那些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破产倒闭,股份便毫无价值可言。

其实,解套操作和股票操作并无两样,不同的仅仅是心态。股票一旦被套,资金日渐消乏,投资者心情一般都不会好,或怨天尤人,或唉声叹气,不良心态的影响下,投资者极容易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采取适合自己的对策才是最好的解套之策。通常的5种解套方法针对的也正是不同个性而设定,五种方法中,第一种是“止损”,最干脆,是一了百了的办法,适合市场中的投机客,他们经常刀口舔血,频繁操作,对亏损处之泰然;其次是“换股”,对于不看好的股票,长痛不如短痛,“壮士断腕”,主动解套,转移精力到更有前途的企业;第三种是“倒做差价”,先卖出,再在更低的价位买回,这样做首先要有经验,看清弱势本质,不怕踏空,而针对的股票则是长线看好的股票,越跌越买,向下降低持仓成本,直至抄到大底;如果心里没底,怕踏空,则应该运用第四种“向下摊平”的操作方法,也是越跌越买,不同的只是不卖出;至于最后一种方法“赔本则不卖”,最适合经验不足的投资者了。

细究起来,今年的所谓熊市,远非沪深历史上动辄几年、指数折损超过一半的大熊市,更多的是平衡市的特征,此时高抛低吸的原则下,投资者有足够的机会挽回损失。

这里,我们分门别类,对高收益股、当下的强势股和曾经的热门股等不同的股票类别的投资做出分析。

高收益股

钱放在银行里能生息,投资股票能产生股息,货币能产生新的价值。被套之后,从价值投资的角度,首先要考虑的是股息是否高于利息。股息等于利息,未来同等价位解套,得到了才是与现在同等价值的资金,若股息不及利息,苦苦等来的解套其实仍损失了金钱,损失了资金的时间成本。

价值投资的角度,投资股票追求的也是上市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若其能力大于银行生息的能力,即使暂时下跌,最终也会因业绩增长而凸显投资价值。

大盘下跌之后,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市场平均率已经接近30倍,对应的盈利率已经超过3%,接近了一年期利率。此时总体上持股似无大碍,尤其在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率高达50%~70%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截至3月7日,披露了年报的200余家公司中,市盈率水平最低的股票*ST沧化收盘在8.93元,市盈率低至3.33倍,对应的2007年每股盈利率高达2.78元,一改连续3年亏损的面貌。如果以当前的股价持股,每年获取近30%的收益,解套真是易如反掌。实际上,只要回复到正常的市盈率水平,股价便有10倍的上涨潜力,该股1996年上市以来31.88元的“天价”便有解套的希望,但事实并非如此。

去年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成了抢手货,许多ST公司成为券商、地产公司借壳上市的主要对象。而通过债务重组、资产注入,不少ST族公司脱离了连年亏损的状态。*ST沧化不过是其中一分子,公司去年一度因为债务危机差点破产清算,但通过债务重组带来的巨额非经常性损益,2007年公司获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31亿元,相当于该公司2007年全年营业收入的4.56倍,按总股本计算,每股收益达到很多正常经营的上市公司难以望其项背的2.68元。然而这些“盈利”并没有任何经营上的实际意义,因为扣除因债务重组带来的巨额非经常损益,*ST沧化2007年实际净利润为亏损7.10亿元,也就是说,债务重组带来的账面收益达到19.86亿元。

类似情形还有每股收益高达5.21元的ST浪莎,市盈率低至7.32倍,而两市资本盈利能力最强的股票前5名均为ST股占据,前20名中ST股占了9席,使人难以对整体的股票市盈率水平做出判断。但余下的并非因资产重组获得盈利的公司还是颇有投资价值,如西部矿业市盈率7.33倍,柳钢股份市盈率13.56倍,排名第20位的万业企业19.10倍,都有战胜银行存款的价值。

扣除了亏损的企业,20家微有盈利、但市盈率最高的公司给出的却是“天文数字”。东方电子市盈率最高,达6891倍,排名第二的欣龙控股达4609倍,排在第20名的ST巨力仍有1624倍。这样的股票几乎没有分红的可能性,投资者户头上不会出现任何形式的利息,考虑解套时,自然要考虑到资金的时间成本。

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这涉及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贴现率。贴现率本意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所付的利率,但是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评价未来的收益折扣为现在的价值有多少。贴现率的概念告诉我们,投资者若隔了一两年再在同样的价格上卖出股票,得到的钱就不值现在的价钱。

需要注意的是,贴现率和通货膨胀率是两个概念。贴现率是货币与生俱来的、恒久存在的;而通货膨胀率在不同的时期可大可小,甚至为负,也即通常所说的通货紧缩。换句话说,无论通货膨胀率为多少,贴现率都使得未来的一块钱没有现在一块钱重要,而且时间隔得越久,未来的价值越低。

强势股

银行股大跌,房地产大跌,上证指数更从6124点下跌至4123点,跌幅达到32.7%,按理说熊市特征无疑,但分析了个股的变动,却很难得出同样结论。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开始坠落,历经90个交易日,到2008年2月26创下最低点,两市处于交易状态的1399种股票中,下跌股票只有536家,占所有品种的38.3%。大多数品种,占所有股票61.7%的863只股票则创下了6124点时的新高。这种升跌的不平衡在深圳成分股指数那里也得到了证实,相对于上证指数的深跌,深圳成指只跌了24%。

863只股票中,涨幅大于100%的有20只,涨幅50%~100%的有70只,涨幅10%~50%的有474只。显然,对这些股票的投资者,并不存在解套问题。

这段被称为“百日大调整”的行情,换个视角却是中小盘股的盛宴,深市小盘股指数创下新高,权重较小的农业、医药、信息设备等行业均有上佳表现。农林牧渔指数从去年10月下旬随大盘调整至1550点附近后,截至2月29日收盘涨到了2426点,涨幅56%;电子元器件指数从去年10月26日以来上涨20%;信息设备指数从去年10月26日以来上涨32%;家用电器指数涨幅20%;医药生物指数涨幅24%;商业贸易指数涨幅18%。

涨幅最高的当属渝三峡,自去年10月中旬以来涨幅超两倍。这本是一家以油漆涂料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由于油漆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公司的盈利能力非常弱,多年来一直在亏损的边缘徘徊。直到2006年底以来,国内油漆涂料行业的景气度有所提升,公司盈利水平才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不过,公司油漆业务年销售收入只有3亿多元,其销售净利率在10%以下。转机出现在由其控股80%的甘氨酸项目即将进入试生产阶段,近期甘氨酸价格大涨,经测算,生产一吨甘氨酸的完全成本大约为1.3万~1.5万元,而现在的达成意向的买方报价已达3.8万~4.2万元/吨。如此一来,渝三峡便从一个每股盈利0.17元的微利企业一跃成为业绩一流的上市公司。预计公司2008至2010年的每股收益将分别达到2.67元、3.93元和3.62元。相对于预期中的盈利,每股45元的价格便不再显得昂贵,反而颇为便宜。

甘氨酸价格大涨还只是原材料涨价中并不显著的例子。大宗商品中大豆和小麦的上涨更给众多上市公司提供了契机,冠农股份、中粮屯河等农业股自去年10月均是股价翻番,显示了即使最传统的产业,时来运转后依然有着朝阳产业般的投资价值。

一片悲观中大多个股创出高价,足以说明强势股要么是成长性,要么是业绩所表现出的价值帮助投资者战胜了恐惧。而“熊市”氛围中的强势股,比牛市中价格齐涨、不分彼此的牛股更具有投资价值。

套牢股

遍查业绩不佳的股票,你会得出颇为吃惊的结论,那些业绩在亏损边缘挣扎的上市公司,那些曾经给投资者带来惨痛教训、不得不割肉的股票,反而不是“百日大调整”的对象。从两市20个市盈率最高的股票中随手翻检,深跌的股票几乎没有,反而诸如中关村和欣龙控股等股票还在近日“爆发”,其中欣龙控股1月中旬还只有6.5元,2月21日便停牌在15.72元。一个重组利好似乎指日可待。三线股的跃跃欲试,似乎预示着行情远没有结束,一个鸡犬乱飞的时代即将来临。

扣除了占绝大多数的强势股,套牢股在数量上并不多,但因为市值巨大,牵扯进的投资者却多。“百日大调整”所调整的均是2007年大行情中的大蓝筹,那些涨幅可观的股票,其中金融服务指数累计跌幅近36%,房地产指数最大跌幅38%,有色金属指数最大跌幅37.7%。下跌主要集中在沪深300指数股中的蓝筹股,株冶集团、中国石油、中国平安分列跌幅前三位,跌幅分别高达48.81%、48.65%、48.40%。共有49只个股跌幅超过30%,包括了金融、煤炭、有色金属、汽车、地产各板块中的龙头股。中石油流通市值蒸发近千亿元,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流通市值蒸发500多亿元,而流通市值缩水数百亿的蓝筹股比比皆是。

时间倒退到去年10月,正是基金抱团取暖、大炒蓝筹股的时刻,散户反而没有大规模参与。但那时却是基民踊跃开户的时刻,基金的亏损,最终也要算在毫无市场经验的基民头上。

蓝筹股的行情,正如前文所描述的热门股行情,基金抱团,形成了一种偏执得近乎疯狂的炒作氛围,使价格严重偏离了价值。于是乎,尽管有色金属、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一路狂涨,还是出现了中石油股价腰斩、有色金属板块大跌的情况。热门股的解套当以“快刀斩乱麻”为原则,但此轮行情的热门股炒作又和业绩有关,价值投资的角度具有长线价值,解套似乎只适用于顶部的“泡沫”区间。现在,股价深跌,若尚未出逃,便应该以普通股对待,越跌越买,或者亏本不卖了。

不妨以最为典型的平安为例,分析其股价腰斩后的投资价值。

看重平安长期前景的投资者考虑的应是这家公司全面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及其管理团队的眼光与视野。在上市公司中,平安的管理层是最受人尊敬的团队之一,未有再融资计划前,平安股价接连走高就是这个原因。而这种再融资计划是否危及了公司的长远发展,答案也是否定的。

平安希望把公司打造为多元化的金融控股公司,业务遍及保险、银行业和资产管理,汇丰、荷兰国际集团就是采取这类“一站式”金融服务模式的跨国公司。平安认为通过在核心的寿险业务之外多元化经营,向国内客户提供全套金融服务,其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平安长久以来就想收购一家全国性中资银行,一年多以前,平安在竞购广东发展银行的过程中败给了花旗集团,后来平安虽收购了深圳商业银行,但收购一家全国性银行的目标仍未实现。

有鉴于此,那些抛售平安股票的多是缺乏经验的散户投资者,而汇丰控股、工商银行等大股东均没有抛售。专业的资讯机构多给予平安“买进”评级,瑞士信贷对平安H股的目标价预期为80港元,基于其对平安2008年的收益预期,市盈率为26.5倍。

股谚有云,“涨势赚钱,跌势赚股”,对于深跌了的绩优股,现在正是抄底补仓,摊低成本的好时机。■

资 讯

操作铁律:股票的“七不买”

1. 放过天量的股票,坚决不买。

所谓放天量,即单日成交值达到总流通市值的6%~8%以上。在没有做空机制的中国市场,高位放量不做顶的只有6‰。任何放天量的一天,总有特大利好消息伴随,这往往是一些股票从“高山之巅”跌落“谷底深渊”的开始。

2. 大除权的股票,坚决不买。

除权是中国庄家吸引散户的一种办法,大除权特别是除权缺口处有天量的股票一定要小心,最好不要碰。

3. 暴涨过后的股票,坚决不买。

暴涨过的股票,一般在短时期内股价快速拉升100%~300%。暴涨的股票,从题材到资料全是庄家与上市公司联手“做”出来的,千万不可作为买卖股票的依据。

4. 有大问题的股票,坚决不买。

直接受证监会及证券管理部门严肃处理、而且在媒体上被公开谴责或处理过的股票,一般机构不会再去炒作,因为它们在散户中的影响不好了,如果刻意去拉抬,散户很难去接盘。

5. 利好公开的股票,坚决不买。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利好是股票上升的一种动力。利好一旦公开和兑现,股价就失去了上升的动力,开始下跌。因此,对利好公开的股票,不可介入。如果前期买入,应在利好消息公开之际短线退出。

6. 长期盘整的股票,坚决不买。

这类被一时“弃庄”的股票,有点像城市中的“烂尾楼”,庄家或因资金短缺或因其他原因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只能随波逐流。在盘中见到像“木梳”一般的K线图,是此类长期盘整股票的最大特征,应该退出,决不能再犹豫。

7. 基金重仓的股票,坚决不买。

基金的资金属于“似机构非机构,似散户非散户”性质,大都是跟庄赢利而自己一般不坐庄。当所有人都认为具有专业水平的基金所买的股票都是好股票,都去抢进时,后果肯定只有一个字——输!更深层的原因是,一旦基金大规模进入某只股票,会干扰甚至赶走原先内在的庄家。■ 股票价值股票投资证券平安发行市盈率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