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内外套利冲动
作者:邢海洋压倒性反对声浪中,中国平安的增发方案以92%的高票通过,第二天复牌,股价高开4%,并一度涨停。直接相关的股东和间接关联的A股投资者,一个力挺,不惜掏出价值千亿元的真金白银;一个虽无直接经济利益关系,却义愤填膺。玄机何在?
实际上,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顺利通过早在预料之中。按相关规定,再融资方案通过,需要赞成票数分别占参与投票的全体股东2/3以上、A股股东2/3以上和H股股东2/3以上,这本是一道极其难以逾越的门槛,但仔细分析下来,就会发现并不那么艰难。此前,平安董事会已全票通过了该公司的再融资议案,而这些投赞成票的董事所代表的中国平安股份合计达到23.2亿股,占到全体股份(73.4亿股)的31.6%。剩下的股东中,A股共计47.9亿股,此外是25.5亿H股,于是,关键就在于H股股东的态度。再融资方案中并未涉及到H股股东,他们纯粹是看客,但因为同股同权,显然又有切身利益,于是,是否投赞成票就在于是否能从中获益。
投票前,平安A股的股价是每股67.10元人民币,H股则是57港元左右,汇率换算后,H股价格只是A股的7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不以低于H股的价格增发,都有助于提升H股的价值。况且按照2007年三季报,中国平安每股净资产14.06元,A股股东上千亿元的资金入账,自然大大提高净资产水平。于是乎,这样一件关系A股股东切身利益的大事,就被“制度性”地安排给H股股东操刀了。而H股占到总股本的35%,有了这么高比例的赞成票,A股股东没有理由不就范。
但如果董事会之外的A股股东一致对外,A股过线还差4.7亿股赞成票,可结果是,绝大多数股东,甚至包括大多数基金,都投了赞成票。剩下的,包括在网上发誓“不买平安保险也不买股票”的只是极少数了。任何投资者都不会拿自己的金钱当儿戏,投出赞成票前,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清醒的认识。即使平安董事长不厌其烦地到各路基金“拜票”,想必也是晓以利害。究竟是如何“厉害”?大家心知肚明,无非是去海外收购资产。其实平安去年一在A股上市,就迫不及待地拿IPO募集的资金去购买海外资产。平安去年11月底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平安人寿以18.1亿欧元、均价19.05欧元/股在二级市场购入富通集团9501万股。按照富通集团3月6日早上开盘价格14.62欧元/股计算,平安已经亏损大约4.2亿欧元(合45亿元人民币)了。
虽然亏损了,但仍乐观以待,前赴后继,这恐怕是平安的决策者和中投决策者的共同之处。中投副总经理汪建熙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投不会做赔本的买卖,追求的是长期的回报。这个解释同样适用于平安参股的富通集团,参股价格19.05欧元/股,对应2007年市盈率为14.1倍,对应市净率仅为1.2倍。这样便宜的资产,A股市场上是难以寻觅的,平安跌去一半,市净率仍将近5倍。能以接近净资产的价格收购优质资产,自然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价值。打个或许不很精确的比方,收购富通花费了193亿元人民币,得到的净资产是161亿元,足以给73.4亿股总股本的平安带来每股2.19元的净资产增长。而在国内5倍的市净率环境中,就是11元的股价增长,A股市值也会因此增值超过500亿元。与如此大的A股市值增长比起来,45亿元的浮亏算得了什么?或许这正是当时投资者和管理者共同认识到的结论。去年11月公告发布当天,平安大涨7%,投资者哪还有兴趣较真IPO募集的资金是否花到了承诺的项目上!而现在,平安股价对折之后,投资者更只有孤注一掷,冀望以此提升企业价值,何况这次的募资超千亿元,加之海外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一下子能给平安带来超过每股10余元的净资产。
巨大的盈亏比下,平安的海外收购哪还管富通2003~2006年的市盈率均值只有9.1倍,而大部分有能力左右上市公司的决策者或大股东,也都看出了海内外估值差异带来的“套利”机会。有人说,大股东眼光长远,不以短线炒作为目的,追求的是战略投资。殊不知,即使以标准普尔500的年均12%的复合回报率为参照,海外长线投资也远不如国内划算。而从战略角度,企业的确需要海外扩张。但何以独独A股融资?还是和A股的高估值有关。
通过再融资,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提升了,但整个市场的资金被抽去了。如此一家家上市公司“套利”下去,直到海内外没有了套利空间,这种大股东的套利冲动才会停歇。而大盘也将在这种套利下一次次“失血”。■ 平安净资产套利股东冲动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