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拉威尔
作者:朱伟拉威尔一生都生活在德彪西为他制造的巨大压力下。德彪西比他年长13岁,他曾坦诚地说,听了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他才懂得什么叫音乐。《牧神的午后》完成于1894年,正是拉威尔迷恋马拉美与波德莱尔诗意的年代,这也是德彪西从气质上最吸引他的音乐。这是一种在宁静中越来越蓬勃弥漫的欲望,感伤着舒展开慵懒的躯体,等待女妖放肆地降临。如果将这画面与马拉美的原诗作参照,就能看到拉威尔创作的起点。我以为,拉威尔从此就迷恋上其中纤弱与勃发的关系无法解脱,从《悼念死公主的帕凡舞曲》一直到《波莱罗》,他始终在表现这样一种缓缓煽动成的节奏。它们是优雅的撩拨人心,隐含着某种神秘的暗示。
音乐史在描述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关系时,对拉威尔的评介往往不公正。第一强调他对德彪西音乐的模仿,第二强调他的技巧与睿智。斯特拉文斯基说他是“瑞士钟表匠”,精确到极致,其实是贬义。德彪西以主观情感表现印象,他是客观记录,不过是一个冷漠的工匠而已。拉威尔在20世纪初斯特拉文斯基与贾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合谋构成的话语霸权中,也曾怀疑过自己,由此他才接受贾吉列夫的建议,通过给一些俄罗斯作品配器,试图解决自己的气度。但他其实难以改变自己,他最终无法忍受贾吉列夫对他趣味的轻蔑,与他彻底决裂,这是1920年的故事。这时德彪西对他的压力已经消除,所以第三阶段是他真正在自己趣味中寻找自由的15年。
他的第三阶段创作,第一种是对乐器表现能量精炼到极致的探究。这种类型始于德彪西死后,他以大提琴与小提琴所作的追思曲。它后来变成了一首奏鸣曲,拉威尔自己说,这是他创作中的转折,它完全是单纯一阴一阳两种乐器交替追逐中的性格对比,评论家们认为这是“赤裸裸追求到极致”。其中的慢乐章又是那样充满情感,因更纯粹,沉静中的哀伤也更迷人。在它之后,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篇幅只有几分钟的小品——《以弗雷名义的摇篮曲》与《珈底什》基本都弥漫了这种哀伤。《珈底什》是犹太人为亡灵超度的祷文。
探究乐器性格最著名的是1924年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茨冈》,但凡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都以它炫耀自己的技巧。它从委婉的沉思开始,将安达卢西亚情趣融入匈牙利舞曲,解决了匈牙利舞曲容易浮华的问题。在流浪中似乎被不断伤害的哀伤弥漫后,才转向中间振奋而炫耀吉卜赛飞扬性格的部分,从一种不断优美着的摇曳,到最后急促到令人喘不过气来的踢踏节奏。这种美丽摇曳后来在1927年完成的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中变成懒散、妖娆着漂亮的第二乐章《布鲁斯》发展的基础,这是在简约精致中充满魅力的拉威尔的蓝调。
第二种是以精微组织成一个较大结构,就像一个装满精致玩具与精灵的盒子,那就是完成于1925年的《孩子与魔术》。这部篇幅仅65分钟的小歌剧被拉威尔称为“幻想抒情剧”,描写一个淘气孩子与被他折磨的物件、动物之间的关系。先是动物们的控诉,后来在清冷的月光下,孩子的孤独引发怜悯的主题,孩子与动物的怜悯彼此传递,变成一种温暖。这是一个小人国妙趣横生的传奇,各种细致的声音感觉敏锐至极,其中能听到拉威尔对机械玩偶的喜好。写这部歌剧时,他正沉浸在心爱的猫意外死亡的悲伤中,一心只想如何将两只猫的叫声写成二重唱。月亮升起时猫的二重唱,也是这部歌剧最神妙处,它召唤出飞虫、雨蛙、蟾蜍、微风、树叶、猫头鹰与夜莺,使月夜中絮语沸腾。这部小歌剧最吸引我的,也就在他对夜的描述,各种细节不仅使夜神秘成幽深无比,而且在声音表现的妙趣后,还有一种感人的温柔包容。
第三种则真正完成了他自己的气质塑造,成就了他最优秀的作品——钢琴协奏曲。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分别完成于1930与1931年,算是他最后的作品。他1928年访问美国,当年创作了《波莱罗》,其实是进一步的简约,充满自信,只靠一个简单旋律渐强的循环重复,最后通过转调达到高潮。这样的自信背景,两首钢琴协奏曲就像他创作的一个总结。其中我更喜欢G大调,它的中间乐章,我一直觉得是他一生留下最美、最舒展的抒情。这首G大调的第一乐章是东方色调(很有中国音乐特征)的清泉欢快喷涌,有点美国作曲家格什文风格的慵懒苏醒与摇曳,钢琴在其中成为精致的元素,三者交织成一种完美。最后的第三乐章,则完全是敏锐、俏皮而又急速的音影运行,那样轻捷中的轻灵。听懂了这首协奏曲,就会明白拉威尔为什么会不屑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认为他完全不懂钢琴的性格。
我不太喜欢《左手钢琴协奏曲》,也许就因为它以乐队粗重的呼吸与爆发开头,最终结尾又有辉煌的凯旋。尽管中间也有迷人的钢琴独白倾诉,结尾前也有漂亮的乐队与钢琴的迷惘,但相比G大调,还是太多雄壮与喧闹,钢琴也被赋予太多键盘上的力量,似乎要给在战争中失去右臂的钢琴演奏家保罗·维根斯坦某种鼓舞。我固执地以为,纤弱、轻秀恰是拉威尔区别德彪西魅力处,所以拉威尔的作品其实都是精致的小品或小品的组合。他从一开始就选择德彪西已经表现得很繁复的意象做减法,相比德彪西的浓重油彩,他给予简单的线条交织。德彪西以情绪画油画,他以漂亮的素描开端,然后再用配器手段变线条为光影游动。我读法国人扬科列维奇的《拉威尔》评传,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他两条很精彩的评述,他说,拉威尔的每部作品都是游戏,他随心所欲把规则复杂化,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单薄。他说,拉威尔一直在尽力作只用拇指与食指就能演奏的交响曲。
拉威尔对音乐史的意义,在此角度,其实一点都不低于德彪西。■ 德彪西拉威尔艺术音乐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