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当了“钉子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俏到)
中秋时节回到千里之外的乡下农村看望父母,闲聊时就说起了拆迁的事。
乡下老屋前有条公路,离屋檐不过30米,现在要按照省级公路的标准拓宽,路面两侧50米内不允许有建筑,于是我们家的房子就面临着拆迁,连门前半亩多的自留地也保不住了。
父亲60多岁,母亲小父亲5岁,都是农民。早些年有农业税时,就靠几亩水田为生。因为长年多病年事已高,父亲说,“城里人55岁退休,农民干到死都不能退休,种田种到60岁还得交税费,不如自己给自己退休”。于是把水田让给其他村民,不要租金也不再上缴税费。从此老两口靠着儿女给的生活费和门前的自留地过活,按照父亲没觉悟的说法,就是从此“跟政府离婚”了。这当然是牢骚怪话当不得真,就像这次拆迁,还是少不得跟“公家人”打交道。
父亲虽是贫苦体弱老农一个,但也是60年代的师范生,早年做过近20年民办老师,在村民眼里也算文化人,性格又是耿直不服硬的一类,既然能说出“跟政府离婚”之类的牢骚怪话,所以很自然地,对拆迁也很有些看法。他说:现在的拆迁啊,不就是低价买进农民的地,再转手卖个好价钱么?而且最可恨的是,赚到的差价又进不了国库、办不了老百姓的事。
这话也许是捕风捉影,不过事实却也令我吃了一惊:我家三间两层的房子连同半亩地的庄稼,拆迁办只肯补偿8000元,另在远离公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沟里给老两口划了一块宅基地。而在当地,光一幢三间两层的房子盖起来至少就得三五万元。要按这标准,光拆迁的直接损失就得由农民承担绝大部分。
嫌补偿少,父亲当然不同意,于是成了“钉子户”。镇拆迁办的人来了,提出增加补偿2000元,父亲还嫌少,坚决不同意。过了几天镇长来了,说补偿标准是上级定的,镇里也增加不了,考虑父亲年纪大,可以免去几年的这费那税,算来也是上千元。父亲哈哈笑了:我60多岁又有病,早就没能力种田了,中央免了农业税还给补贴的好处都没享受到,你这免费免税的好处,实在对不起,我也享受不到啦。
面对父亲这么老的“钉子户”,又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里乡亲,谁也不好动粗。于是镇里书记带着区里拆迁办主任来了。到底是上级领导,一见面就将补偿金又加了3000元,不料父亲仍然不为所动,反而发火了。当着围观的10多位村民,父亲说:政府修路是好事,我举双手赞成,但省里为这拆迁准备了300万元的补偿金,拆迁到现在只剩我这附近几个“钉子户”,你们花了才不到100万元,剩下200万元准备补偿谁?补偿你们自己腰包吗?就拿我这房子来说,你们一开始补偿8000元,现在来一次增加一点,敢情这玩意儿是买菜能讨价还价啊,敢情你们就是不肯把补偿金全部给农民啊,敢情我要不做“钉子户”你们还能多赚几千吧?
父亲这话说得直接又难听,主任的脸色就变了,可旁边有那么多村民又不能多说什么,就解释说外面传的300万元不可信,多给几千也确实是照顾。父亲听了更火,说:你们照顾我还是照顾自己腰包啊,回去查查文件再说,去年还有今年中央、省里都下文件,上面说到青苗补偿、征地补偿都有明明白白的规定,我这房子加上自留地究竟该补多少,你们看看清楚再来!主任听了这话,半是惊讶半是怀疑,讪讪地道:你老人家还看了不少文件嘛?父亲说:那当然,你信不信我看的文件就比你多,不然还不让你把农民给耍了?还有补偿款是不是300万元,你问问自己良心再说,我脾气是倔,但从没说假话的习惯!
那主任不知是自知理亏还是不愿纠缠,支支吾吾表示“回去再研究”什么的。同来的镇党委书记新上任不久,大概是觉得丢了区里领导面子,想找个台阶下,又不了解我父亲的倔脾气,说:老人家你放心好了,这事区里镇里都会想方设法让你满意的,真有困难,我们这些做父母官的也一定会负责到底,肯定不会坐着不管嘛!
父亲望着四十来岁的书记,嘿嘿地笑了。父亲说:我是读毛主席著作长大的,毛主席教育你们做“人民的勤务员”,后来邓小平年纪那么大还说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你倒好,年纪轻轻就要当我老子!围观的村民轰然笑了。书记自知失言,只好装作没有听到,拉着区拆迁办主任走了。
说了这些,父亲颇为得意。父亲的耿直我知道,这里面也许还有我所不知的其他故事,但事实大抵不会相差太远。可毕竟不了解究竟,我也不想多说,只是陪着笑了笑。过了半晌,我又疑惑地问父亲:像你这种“钉子户”,你怎么知道有300万元补偿款,又有谁肯把文件借你看呢?父亲狡黠地笑了:补偿款呢,是公路建设指挥部的人在这边勘察了几天,常上咱家休息,聊起来知道的。至于文件,我一个农民哪看得到,不过我知道他们肯定没有仔细看,就算看了也不肯照着办的——怎么可能把好处全部给农民呢?
得意归得意,父亲还是伤感地嘟囔了一句:拆是终归要拆的,就看啥时动工,至于补偿嘛,我一个农民能有啥办法,还是得看拆迁办怎么给了。父亲没啥办法,我一个千里之外的打工仔,也没啥办法,只好跟着一声叹息。■ 父亲农民钉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