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

作者:老谢

​人口红利0

( 2005 年 8 月 18 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沃尔玛员工庆祝首家 24 小时营业店开张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人口红利是一个重要的引擎,有研究表明,人口红利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7%。世界银行在今年年初《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会上说,中国的青年人口于1978年左右达到顶峰,随后生育率的下降使这些人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比较少,这种劳动力队伍的扩张提供了一个把钱花到其他方面的机会窗口,这种人口红利将有利于经济发展。

按照人口学家们的划分,小于15岁和大于64岁的人口被视为需要抚养的人群,叫做依赖人口,而15岁和64岁之间的人口则被视为劳动力人口。依赖人口和劳动人口之比为抚养比率,如果抚养比小于50%,意味着社会进入人口红利期。如果抚养比超过60%,人口红利消失,社会步入人口负债期。中国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为现在的劳动力,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步入人口红利期,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策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所以未能充分享受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享受20多年的人口红利。

一个有意思现象是,在对人口红利的讨论中,人们大都在表彰其对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明显遗忘了人口红利的主体——劳动者,原本应该成为主角的他们,俨然只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或者工具。企业和政府最大程度享受了人口红利,劳动者们似乎分享不多。沿海地区民工的工资十几年不涨,大学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屡创新低,人均收入增长追不上GDP的步伐,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资方肆意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甚至拖欠工资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表明,人口红利多少是一个有些冰冷的增长。由于资本的稀缺性和劳动力的过剩性,在资本和劳动者的利益之间,如果更为偏向资本,虽然很难说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但是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对立性,造成对资本的过分关爱,事实上就是对劳动者的利益损害。保护资本的利益关乎经济发展,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关乎社会稳定,其实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过于漠视劳动者利益也必将受到惩罚,沿海地区的民工工资由于十几年几乎没有变化,已经对民工们失去吸引力。从2004年开始,让人始料不及的“民工荒”在福建、珠三角等地区蔓延,很多企业因为找不到劳工而开工不足,私营企业主们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即便如此,很多民工也没有回头,有些人选择留在农村务农,有些人选择了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曾经指出,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会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这就是著名的刘易斯拐点。其实,民工荒的爆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并不短缺,更多的是对畸形人口红利的一次矫正。

人口红利之窗不可能永远开启,如影随形的就是人口负债。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赡养率下降的窗口可以保持大约40年,取决于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然后会重新关闭,当前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仍然处在这个窗口里,其中,这一窗口在中国和泰国将于10年内关闭,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关闭。国内有些专家也对此做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到达最高点14.06亿,劳动人口在2020年左右达到最高点9.23亿,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现在已经开始下降,并将一直下降到2013年,劳动人口数量可能在2013年从增长变为稳定,然后逐渐下降,人口红利即将枯竭。

在剩余不多的人口红利期里,需要考虑的不应该是如何榨干廉价劳动力的最后剩余价值,而是如何未雨绸缪,主动应对人口负债期的到来,因为到时候爆发的可能不仅仅只是民工荒。 ■ 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