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郑听雨)
从南门回来,路过体育馆,看到很多人成群结队的聚在一起。待我走近,只听见“哇啦哇啦”的蛙声一片。不禁失笑,原来是英语角。很久没学英语了,似乎还能不懂装懂,可以当场检验一下。
来到一群中国人中间。几个学生,一个学化学的,一个法语系的,一对恋人,还有一个老师模样的人。这回听得很清楚,他们在谈德国,从宝马、奔驰到西门子,再到德国人的相貌,“男人是否handsome,女人是否charming”。最后那位貌似老师的人做了个了断性的总结:“Most German man are not handsome than me.”一阵笑声轰然响起,这使得大家对他的背景起了兴趣,能准确说出“高分子”、“精细化工”等生僻单词的自信男人,海龟否?土鳖耶?当得知他还是一位在读的哲学博士时,大家不约而同且饶有兴味的“哦”了一声,应着“Philosophy,Philosophy”笑了起来。
哲学很好笑吗?也许!有什么比哲学更可笑的吗?我认为是英语角。形式巨大,内容空虚,可以算得上滑稽。本科四年,去过两次英语角,一次是被人拉去的,一次自投罗网。那感觉简直terrible !大二的某个周末,同学向我赌咒发誓地保证,晚上8点以后英语角有很多神仙姐姐,并连哄带骗地把我拖到那里。一路上,现学的《飞鸟集》名句还能blurt out,可是一到场,见到那几个高悬的镏金大字“Just try it!”和攒动的人群,我就紧张起来,动作机械,神情严肃。他们说的英语基本上都能听懂,只是不习惯面对陌生人做戏一般说话,而且还是和中国人说外国话!那感觉正如两个四川人在一起一本正经地说普通话一样别扭。
幸好心理调适能力还不错,没过多久便再向虎山行。这次有备而来,厚起脸皮挤进人家的圈子。聊了几句,级别相当,基本上是一群菜鸟在那里“唧唧复唧唧”,几个可怜的句型被翻来覆去地用。于是英文夹中文,手势加表情,聊完吃喝聊玩乐,最后逃不掉几句俗套的“关键词”问答:“Do you have a girlfriend/boyfriend ?”点头Yes摇头No。这才是英语角的功能和意义所在。
可惜的是,这种奇妙体验没有持续到24小时。第二天,在食堂遇见昨晚的聊友,感觉怪怪的,不好意思,互相都不打招呼。说是熟人吧,连姓名都不晓得;不认识?昨晚还在激情似火地神侃!仿佛同谋干了什么坏事,搞得“纵使相逢应不识”。看来,英语角,只适合存在于夜色里。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也许只有在中国才有生长的土壤和机会。明明是在做戏,还要身临其境似的热情投入。其实大家都是乐意演戏的,因为这本来就是游戏,对真实情景的模拟。■ 英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