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老谢)

人均GDP0( 可支配收入提高才能拉动消费需求 )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常住单位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通俗理解也就是一个国家所创造的财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除以常住人口数。如果人口总数没太大变化,“GDP翻两番”和“人均GDP翻两番”从数字上看属同义反复,不过字面意思的微妙变化,体现了政府希望“国强民也富”的思路。前者体现的是国家实力,后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GDP有三种不同形态——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基于这三种形态,也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理论意义上,这三种方法核算出来的GDP值应该相等,不过由于资料来源和统计数据等因素,往往存在一定偏差。具体到GDP如何统计和核算,是一个太过复杂和专业的过程,对大多数人而言,对此也没有太大兴趣了解,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恐怕还是——每年都听说国家的GDP以10%的速度增长,这和我的个人福祉有什么关系?人均GDP翻两番,是否意味着我的个人收入也能翻两番?

20年翻两番,意味着每年以6%的复利增长,以最近几年我国GDP10%的增长速度看,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并非难事,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将人均GDP转化为人均收入。至少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大多数人并没有体会到人均GDP和个人收入之间的明显关系。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的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事实上,这个消息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激动,反而遭致一片质疑。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GDP 550美元以下是低收入国家,550美元到2550美元是中等收入国家,2500美元到7900美元是高收入国家。以此看,我国人均GDP早在1995年就已跨越550美元的门槛,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果按照目前10%的增长速度,只需3年,我国人均GDP即可超越2500美元,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如果3年后统计局宣布我国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恐怕会遭致更多质疑,原因在于人们并没有体会到个人收入和人均GDP之间的亲密关系。

人均GDP和个人收入之间存在哪些差异?以苏州和温州这两个城市为样本,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苏州是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引进外资几乎成了苏州经济发展的代名词,外资的大量涌入迅速拉升了苏州的GDP,2004年,苏州GDP达到3450亿元,首次超越深圳,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2006年,苏州的GDP达到4820亿元,人均GDP以78801元排名全国第一。与苏州GDP的高歌猛进相比,温州似乎有些相形见绌,2006的GDP为1834亿元,仅为苏州的38%,人均GDP为24349元,仅为苏州的31%。但是,如果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待两地的经济发展,却完全呈现不同的格局——2006年,苏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532元,温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716元,为苏州的117%。

如果以支出法来看待GDP,GDP由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构成,苏州的GDP奇迹正是依靠大量的外资创造,但是苏州当地的劳动力只是从事最简单的工作,工资比较低廉。GDP成果多为外资和财政分享,所以,苏州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人均GDP的23.5%,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反观温州这个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GDP没有苏州那么光鲜,但是其GDP增长基本上靠本地创造,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高达89.2%。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将GDP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GDP的确配得上萨缪尔森的赞誉。但是对这一伟大发明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苏州和温州这两个典型样本就揭示了GDP的弊端所在。另外,我国的GDP三驾马车中,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消费长期不足也是一大亟须解决的问题,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代价,GDP的高增长并不具备持续性,所以,绿色GDP的口号也开始逐渐深入人心。

不过,无论如何,从“GDP翻两番”到“人均GDP翻两番”已经是一个进步,如果什么时候能从“人均GDP翻两番”到“人均收入翻两番”,那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年份 人均GDP(元)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元)

1997年 6420 5160

1998年 6796 5425

1999年 7159 5854

2000年 7858 6280

2001年 8622 6860

2002年 9398 7703

2003年 10542 8472

2004年 12336 9421

2005年 14040 10493

2006年 16084 11759 人均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