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计年

作者:邢海洋

​泡沫计年0

10月的股市如同过山车,从“十一”长假后的跳高上涨,每日小有突破到随后的阶梯式下跌,截至10月25日沪市280点的暴跌,半个月的交易,市场完成了一个轮回,也宣告了4000点以来的上升势头告一段落。问题是,本轮大牛市是否就此完结?从时间周期上看,一个大牛市不可能在两年的时间点上结束。

始于2005年6月的大牛市,因其出乎意料的势头已经使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相信,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类似于当年日本或我国台湾的大牛市。原因也和日本、台湾地区相仿,都是由于经济长足发展,货币升值和流动性泛滥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并且,东南亚国家在实施出口创富战略中,几乎无一例外证券市场都伴生一次大牛市。沪深股市不过是这一约定俗成的大牛市中最近的一个。于是,看牛市是否结束,投资者有着颇多的历史参照。

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大牛市,很多人都以为从1985年的广场饭店协议开始,因为此后日元才开始被迫升值。殊不知,快速上涨之前还有一个相当长的铺垫阶段,日经225指数从1982年9月的7000点便开始上涨,到1985年已经上升到13000点,随后,伴随货币升值,股价陡升,涨到1989年底的39000点,整个牛市周期共历时7年时间。我国台湾地区股市也类似,加权指数从1983年的440点,涨到1990年的12000点,其中,历时7年,涨幅高达26倍。

台湾地区股市不仅提供了一个股价上涨的“极限”,还提供了一个全民投资热情一旦被激发起来,市场如何抗打击的例子:大牛市中,市场共经受了两次打击,第一次是1987年全球股灾,加权指数重挫51%,从4600点跌到2300点。第二次是1988年9月台湾“财政部”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指数下跌43%。每次人为的打击,市场都不为所动,可见不到全民皆股,每个人的投资热情都得到释放,市场是不会轻易言顶的。有鉴于此,今年6月市场大跌时,来自台湾地区的“股神”胡立阳预测市场“应该到5500点到5700点左右”。他的依据是开户人口数量,他经过统计研究,按新兴市场发展的历史,只要开户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0%以内,一个新兴股市就不会出现崩盘。10月,沪深股市的开户数已经达到了1.2亿,尚不足总人口的10%,更何况1.2亿中多数人是沪深两市同时开户。套用这位台湾股神的观察,我们全民炒股的热情还远远没有调动起来。

股市呈现泡沫前,我国台湾地区经历了40年9%的高速经济成长,日本也是如此。相比较,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增长持续了将近30年,构成一个泡沫的底气似乎略有不足。再看看泰国,虽然比不上日本发达,甚至和当年“四小龙”都有很大距离,自从走上了出口创富道路,积累了大量外储后,也经历了一个大泡沫的形成过程。泰国曼谷综合指数从1986年7月的130点,涨到1993年的1700点,历时7年,涨幅高达12倍。泰国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不同之处在于,直到泡沫开始破裂,政府仍坚持固定汇率,把泰铢和美元捆绑,因而有了股市破灭几年后的货币危机。

不知是否可以得出结论,几十年的经济成长倾向于促生7年的大牛市。至少关于“7”的数字在测市大师江恩的理论中有所提及,且屡验不爽。江恩可谓证券市场历史中的世界级大师,近乎于“神”的顶级人物,在100年前便凭借其精准的预测赚取了3.5亿美元。他是虔诚的基督徒,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是7天完成的,因此7是代表完全的意思。其中7天、7周、7个月乃至7年都在他的测市周期中备受重视。或许,冥冥之中便注定了投资者的疯狂会以7年为限,酝酿、发酵、膨胀乃至到达爆破的临界点。只可惜,上述用以借鉴的三个股票市场都没有好结果,泡沫破裂至今最远的将近18年,最近的也15年,都还没有恢复到泡沫时的水平。因此也足以证明这些地方都是因为市场存在缺陷,或者管理者调控不得法,致使泡沫膨胀到惊人程度,透支了随后几十年的经济增长。而那些颇为得法的市场,诸如我国香港、韩国等,虽然也有泡沫,但至少能在随后的不到10年的时间消化,显示出管理者的功力。

股市一旦奔跑起来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从更长远的时间尺度看,价值创造才是股价上涨的真正动力。上市公司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超乎寻常的盈利增长中,来自投资收益的贡献占了34.3%,主营业务利润率仍延续几年来的下降趋势,令人担心一旦资本游戏破灭,跌势将来得更猛烈。■ 泡沫

下一篇: ​霜枫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