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里还能有虎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刀口)

陕西农民周正龙拍摄老虎的镇坪森林,与重庆的城口县毗邻,均属大巴山南麓山脉。周的“老虎”谤议四起,而城口县当年却真有老虎。我曾去那儿做过人文县史调查:城口1913年才置县治,在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审订的《川陕边防备览》中,对城口有这样的描述,“县境林木蓊郁,不见天日,虎狼成群”。

上世纪50年代初,城口仍林大兽多,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县城廖姓人家的柴屋,一只华南虎夜里前来歇脚,待主人晨起生火,老虎呼啸着夺门而出,没伤人。清末民初,城口涌现出一批著名猎手,县志中有他们的大名:李开贵、唐兴义、廖上品等,人称其“一杆猎枪,千张兽皮”。民国初年县衙垫椅的虎皮,就出自唐兴义之手。

奇迹还在于,城口自元末有人定居后,当地人打了近700年猎,仍树绿兽多,何故?原来,城口猎手有行规。具体说,如果一个猎手9枪9中,弹无虚发,就该歇枪了,再打就是“反猎”,要倒霉运。行规中有几不打:一是不打猴,因打猴是反祖;二是不打狗,打狗是败猎;三是不打黑(即天黑),打黑有损阳气;四是不打抖(手抖),你手在抖呢,还打啥?猎手还世代流传一句话:打鱼不景一碗汤,打兽不景精打光。

“景”在城口作节制、控制讲。当年的猎人们,未必懂得生态平衡的道理,但他们一定知道,猎物是大自然的赐予,不可随便抛洒,更不可暴殄天物。但上世纪50年代起,当地政府号召“多打一只兽,多收一斗粮”,仅1958年,全县就捕获虎3只、豹11只、獐290只、麂1600只、野猪154只、山猪99只、刺猬192只(据县志载)。恰恰这一年,城口和全国一样大炼钢铁,砍掉原始森林50万亩,700年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毁于一旦。如今大巴山麓的城口县,又见山高林密,但还有老虎吗?相信奇迹的再现只是一种愿望,但有些愿望,只能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教训的沉痛。 大巴山

上一篇: 好东西(455)
下一篇: ​环保要重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