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文物别修成假文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乐毅)

浏阳市有关部门正着手研究谭嗣同故居保护问题,“如果设想能实施,谭嗣同故居将有望恢复原貌”。

谭嗣同故居“大夫第”,后来一直被当做普通民居看待和使用,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将居民迁出,变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旧城改造中,有关部门拆除了故居北面、南面的建筑和门楼。先后两次,建成了居民住宅楼和公共绿地。所以现在建筑占地面积只有780平方米,为原来的1/3。新闻报道中的原话是“和规划部门联手,提出关于谭嗣同故居及其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设想”。想“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也无可非议,但前提是文化本身首先得到足够的尊重。

本城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位汉代著名文人的故居,原本只是几间旧房子,幸得历代保护,基本保持了原貌。但前两年为了充分挖掘它的“种种”价值,有关部门将之全面整修了一番,方法是将旧房尽数拆去,片瓦不存,扩大面积全部新建成高堂大屋。我一位朋友认识有关部门的领导,曾相劝:××当年是贬居在此,这故居的文化象征意义也是苦闷。故而房子不要建得太高大,可用点爬山虎之类的植物点缀在墙上,制造一些寂寞萧条的意境。但人家不听。结果,除了一口“××井”是旧物,其他皆是新的。朋友苦笑着说:“活像一个暴发户修的宗族祠堂。”

谭嗣同故居现在也要“恢复原貌”了,真心希望有关部门不要重蹈“××故居”的覆辙。其实,那已拆掉的2/3面积,是不必“恢复原貌”的,就算是按旧规格建,终究也是假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保护那余下的1/3面积,总面积可以恢复,但大可选择建一所“谭嗣同纪念馆”,以展示谭嗣同的生平以及学术界对他的研究。 文物修成

上一篇: ​环保要重细节
下一篇: ​兼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