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邦说翡翠

作者:王恺

张竹邦说翡翠0

( 张竹邦,现在开始在网上销售一些小翡翠制品,因为他觉得,以往那种神秘复杂的民间翡翠销售方式肯定会消失 )

所谓“剑胆琴心”

张竹邦用“剑胆琴心”来形容识玉大家的眼力,他是云南腾冲当地的翡翠专家,常被雇佣当评判玉石价值的“眼睛”,他很自豪地说,自己的经验来自于“跑地摊”,在翡翠界内,光靠国家颁发的地质师的高级证书是没有用处的。

云南的很多缅甸华侨都能通过看毛料外皮来判断翡翠价值,挖到好石后,把玉的表面洗干净,然后擦去一块沙皮,在阳光下用薄镜片聚集光线,微露出石头里的一点水色,这样的石头就可以卖到好价钱了。按照当地行话,是“好货富三家”,第一个挖到矿石的人富了,卖给中间商,商人也富裕,商人再转卖给第三者,若是第三者具备好眼力和财力,敢于把原石大胆解开,现出真正的好翡翠,就价值连城,亲戚们闻讯都会大放花炮祝贺。

当地的老华侨、和顺乡的寸海亭曾在上世纪初买进了百两重的一块玉,磨光后光泽为脂肪,色彩如秧绿,但他不敢解开,后来运到上海,以30倍价格出售。买者将其解开,确实是难得的好翡翠,又以更高价出售,而买得者将之加工为各种饰品,整个买卖链条都赚到了钱。

要知道是否是好玉而又不损伤玉的结构,一般玉主会在经纪人指点下开个口子,这开口子称为亮洞。一般亮洞很小,不过半寸,而开出来的地方都很好看,有的碧如翡翠,有的黄中透绿,称为松尖,有的像橄榄水,这些亮洞都被称为“神仙口子”。但是多数玉石,那开出来的地方是“神仙”,没开出的大部分很可能是不值半文的石头,所以又有“一刀穷,一刀富”的说法。甚至有人用镶嵌方法来制造“神仙口”,整个石头更是一钱不值了。

玉的好坏,很多在玉石外就能体现出来,所谓的剑胆琴心指胆大心细,缅甸的翡翠大王李生泽是腾冲人,即使是在最强烈阳光下,他都细心看,被称为“不发财,无天理”。他总结出好玉的外皮一般是这几种:白颜砂、慈菇皮、竹底子、羊奶皮,有这几种外皮的玉石,里面至少一半是好的。肯定有蓝有绿,最高级的绿叫翠绿,“像河里打鱼郎的颜色”。

翡翠原石鉴定常识

老山玉分为三层结构,最外是风化的外壳,称为皮,由于埋藏地不同,皮质也不同。外层内有一层内皮,又叫雾,或者“湖”。内皮里就是玉的本质,俗称肉。

皮和泛起的绿色都可能做假,张竹邦说,他所做的第一步是将毛料洗干净,在阳光下反复详察。古老的方式是带块不透光的金属卡片如白铁皮来观察,用铁皮挡住强光,在另一侧进行观察,入眼的就是射入玉石内被漫反又有穿越出来的光线,可以对内层的肉有初步了解。现在一般采用滤色镜,较容易看出颜色真假,但是滤色镜不能分析葡萄玉等玉种。

肉眼一般可以看出翡翠原石中的裂纹,现在人们常采用抹油等方式隐藏裂纹,但在放大镜下面,还是很明显。看玉的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15点,晴天最好,但一些颜色,如艳绿色的玉不宜在直射的阳光下看,因为在直射阳光下,哪怕是带些黑色的不上品玉也很容易变得鲜艳好看。而天色暗时不宜看淡色玉,“灯下不观玉”则是历代总结出来的规律,现在一般的翡翠成品商店会在柜台上安装黄色的射灯,“那种颜色当然好看了,可是很失真”。

看原石一定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逐步移工具,把整个石料看遍,把自己的相关经验拿来对照,回忆见过的玉料,最终得出结论,“成功的玉商与其说是运气好,不如说他们善于识别和应用规律罢了”。

翡翠的优劣标准

尽管俗语“神仙难断寸玉”,但翡翠仍然可以识别,能够识别。识别的几大元素,包括“种”,“色”,“水”,“底”等。张竹邦说,目前的评估趋势就是越来越量化,可以按量化标准来确定每块成品的价格。

所谓种,指结构状况,细腻、致密、光洁度高的是老种,价格高。杂质多,颗粒粗的是新种,“石性大”。

色有红、绿、蓝、黄、春、灰、白、黑等,以红、绿、春三色为主,春即紫,三色或五色共存的玉器也是价值很高的玉种,一般说,绿色为贵,是其标志性颜色。

翡翠的绿色以浓、阳、俏、正、和为贵,浓指颜色青翠,深而不暗;阳是颜色鲜明,不能发阴暗之光;俏是鲜艳可爱,不能平淡;正是绿不掺杂色,带青、蓝、灰等色都被称为邪色;和就是匀称,不散乱,要是绿色星星点点,则也不值钱,成为“花”,绿色以苹果绿、秧草绿和翠绿为上。

水指透明度,与种有很大关系,是质地的表现,通常以玻璃水(几乎全透明)、冰糖水(半透明)和糯化水区分,一般用光线在玉中的通透度来衡量,不通透的成为无水,是低级的玉。

底则是翡翠颜色的屏障部分,有干净、清爽和脏、混、粗等差别,一般也与透明度、颜色、粗细等划分。在决定翡翠制品的优劣时,还应该考虑裂纹,裂纹越大,越不值钱,而老坑与新坑也在考虑范围之内,一般而言,老坑的玉优于新坑。成对的,大件的,这些因素在决定玉石价值时也应该考虑。 玉张竹邦翡翠缅甸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