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比谁聪明
作者:尚进( 比奈·西蒙 )
160和75,这两个智商数字,一个是爱因斯坦的,另一个是《阿甘正传》里面那位福雷斯特·甘普的,大家都拿这两个数字作为最世俗的衡量指标,以考核自己如何更靠近聪明。没有多少人知道智商测试的数字到底取自何种试题,更没有多少人知道龚耀先等人修订的中国智商测试标准化试题,乃直接腾挪自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更多人接触到智商测试还应该是2000年以后的事,互联网普及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智商测试试卷,只需要花30分钟,根据网页上的图形题目做选择题应答,机器就可以根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给智力打分。可网络上至少有不下10种的题目,即便同一个测试者,也难以在多个网络智商测试中取得统一成绩。大多数网络智商测试更接近自信增强器和心理安慰剂的功效。实际上,每个时代人都试图通过一些外在的测试证明自己比同龄人聪明。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西蒙几乎是智商测试领域的鼻祖,他1905年制定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几乎是当代智商测试方式的传统基石,而他设定的一种离差智商,曾被认为更适合时代变化,能准确测量聪明人的统一标准。把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主体人口的平均智商被设定为100,统计显示,一半人智商在90至110之间,110至120之间的只占14.5%,120至130的只有7%,130至140的占3%,只有0.5%的少数人在140以上。但他的这套测试方法面对知识爆炸和信息泛滥,出现了一些时代性偏差。史蒂文·约翰逊那本《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几乎被那些渴望证明自己变聪明的人奉为宝典,所有人都相信取自美国教育机构的数据,在过去46年内美国人的智商测试值提高了13.8%。作为电视媒介和电子游戏熏陶下长大的一代人,所有人都热衷史蒂文·约翰逊的那套理论,大众媒介和互动娱乐正在以令人兴奋的刺激培养方式,提高人们的智商值和认知能力。而在相信史蒂文·约翰逊的媒介推动智力增长的理论前,他早年写的一本《心思大开:日常生话中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科学》更值得注意,在他看来,智力并不仅是基因遗传的产物,就如同没有天生的运动员一样,大脑也需要像锻炼肌肉一样进行练习,才能够获得智力能力上的皮质层锻炼。如此看来,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成为大脑锻炼的运动场,而每个人获取知识的方法,不论是主动书本学习还是被电视和游戏灌输,都成为智力超过前一代人的捷径。
社会心理学家卡米·斯库勒在研究心理学弗林效应时有一句很值得回味的论断:“昨天的天才在今天却是傻瓜。”他在研究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比对假设,也就是让上世纪20年代智商数值居前10%的人,穿梭时光参与80年后的智力测验。结果,20年代的智商数值只能排在当代人半数人之后。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理论学者都认为群体智商在提高,一位叫哈金斯的法国生物学者就曾经在《量子》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在他看来,近代人智商测试数值的提高,只能说明人们在适应性地进化,以让自己更适应充满逻辑判断题的智商测试。他从物理角度认为,智商提高相应的应该是大脑运转速度的变化,尤其是脑电离子传递的速度必须加倍,可实际上生物解剖的结论,大脑这个聪明源泉的基础并没有突变,只不过人类平均脑重在悄悄以每年20毫克的水平增长。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什么是衡量聪明人的标准?20世纪80年代袖珍电子计算器的出现,曾经引发过一系列担忧,数学老师们总认为计算器会影响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同样的忧虑也在21世纪初流行过,老师们担心学生们不再自己动脑子挖掘答案,而过分依赖搜索引擎。可事实上计算器和搜索引擎并没有阻碍智力,反倒更多的观点认为,这些外在的辅助工具正在成为大脑的一部分,让聪明更接近逻辑判断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互联网带来的维基和Google泛滥,20世纪80年代曾经在中国学校中流行的智力测验其实已经变得一文不值,那些昔日可以被用来证明一个人聪明与否的百科问卷,现在看来更接近知识竞赛。我们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在进步,却从根本上难以区分智力和知识之间的区格,一面是自认为科学化的智商测试题目被一代代新聪明人提高成绩,另一面则是知识的隐性贬值。 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