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Cookies被保留了多久?

作者:尚进

“请不要在聊天中透露信用卡密码。”这是MSN聊天工具自动设置的一句提醒,几乎每次对话时都会自动跳出来提醒大家别透露隐私。另一类提醒来自软件的安装协议,已经不再仅仅是版权保护那套声明,不少互联网软件在版权保护之外,都加上了一套隐私许可协议,一面是让使用者承诺不用盗版,另一面则是向使用者保证不透露个人信息。从表面看,似乎数字信息时代的隐私环境挺安全,并没有出现电话号码时代黄页满天飞的景象,也没有重现200元叫卖5000个全球通高端手机用户信息的场景,但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环境并非想象中的一片乐土,一切危及个人隐私的交易都在背后悄悄自动进行。

很多人始终担心搜索引擎对网络隐私构成威胁,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些10年前的BBS留言往往也能被搜索引擎挖掘出来,甚至一些已经被删除的信息也被搜索引擎以网络快照的形式留了案底。而9月18日突然传出的一则消息,让那些隐私恐慌者再也按捺不住,Google打算耗资31亿美元对网络广告服务公司DoubleClick进行收购,DoubleClick最有价值的核心技术就是采集网络用户的个人数据,通过专门算法的比对分析,最后定向进行网络广告投放。这种迎合每个使用者习惯的定向广告都暗藏杀机,越符合网民个人口味,相关的Google广告点击率越高,后台广告主给Google结账的时候,就越得多掏钱。

“谁相信Google呢?”面对Google日进斗金的广告盈收,以及对于各种信息梳理归类的贪婪,越来越多人将隐私担忧情绪直接发泄向了Goolge,实际上收购DoubleClick仅是表面的商业买卖,监控每个网民的使用习惯才是最可怕的。Cookies又一次成为技术性的罪魁祸首,搜索引擎通过它可以找寻到网民登陆过什么网页,喜欢看谁的博客,留恋于哪些不可告人的网页上,只需要几周时间,智能性的软件系统就能通过Cookies摸索出任何一位网民的使用习惯。

杀毒软件巨头赛门铁克的首席执行官约翰·汤姆森自称隐私保护之友,他评论道:“太多网站都在偷偷保存用户上网记录,这种做法就跟站在起居室窗户外偷窥一样。”实际上,Cookies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帮助网民省略很多重复的浏览动作,不需要反复输入密码,也不需要浏览器重新读取已经浏览过的网页,但Cookies太容易暴露网络行踪,更容易被利欲熏心的网络奸商利用。隐私保护者最担心自己被出卖的时候,还帮着网络广告公司们数钱,有人针对性地在博客中写道:“所有的全球性网络大亨都在通过Cookies之类的网络痕迹摸索个人习惯加以商业化,然后直接在经济利益上出卖每个人。”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不少人担心当头号网络广告大亨Google并购DoubleClick,将会在网络隐私界产生墙倒众人推的恶性经济循环。Google首席隐私官皮特·弗莱舍(Peter Fleischer)对此也牢骚满腹:“人们一提到自己网络隐私被侵犯的威胁,马上就想到Google,谁让我们是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呢,关键问题是现实世界的隐私保护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2.0倡导的交互性网络世界才启动两年,可六度关系学原理早已经发挥了神奇的效果,全球47%的网民都已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过渡到了网络上,博客、SNS社交网络、共享视频和相册,这些依附于个人时代的网络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暴露着个人隐私。”

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邀请了不少信息业界的专家研讨互联网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试图探讨出一条技术性的隐私保护方式,可所有的互联网大公司面对政府都表现出心猿意马的态度,反倒是最扎眼的Google主动请缨。Google首席隐私官皮特·弗莱舍提出应该制定一份符合全球性的网络隐私标准。Google目前给出的保护尺度很简单,网民Cookies类数据的保留期由目前24个月减少为18个月,并且在今后将减少到12个月。实际在两个月前,微软和ask.com就联手提出过类似的网络信息隐私保护方法,但是他俩给出的尺度是从永久保留缩短到两年,雅虎则是16个月。Cookies到底被保留多久,几乎每个网络巨头都有自己的盘算,更可怕的则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像美国不同州,都有自己的隐私法规,比这些利益因素更可悲的是,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有53%的国家根本就没有隐私法规,更别提通过调控Cookies保留期限来保护网络隐私了。■

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环境并非想象中的一片乐土,一切危及个人隐私的交易都在背后悄悄自动进行。 cookies互联网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