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th自然环境:独享还是共享?

作者:钟和晏

2th自然环境:独享还是共享?0

2007年,中国卖得最贵的房子应该是上海紫园里一座1.3亿元的别墅。紫园在佘山国家风景区内,是整个佘山森林的延伸。除了青山滴翠、碧波荡漾这些描述之外,它尤其强调了园中7万多棵香樟、水杉、银杏、雪松等。在基本上没有山的上海,据说佘山这么一个小山已经聚集了30多家有实力的开发商,8个千万级以上的项目,成为所谓富豪竞奢之所。

几乎每个人都本能地向往一个风景宜人的居住环境,在过去,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风水环境的指标。风水论中的基地选址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原则,实质无非是对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来创造一个适于长期居住的好环境。

到今天,依山傍水、凭海临风——从纽约长岛、日本东京湾到香港地区的浅水湾,全世界好房子几乎还是出于同样的风水标准,重复的是优质地段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印证的仍然是少数人占据多数人山水资源的传说。在国内外,很多海边私人别墅都有把海岸线圈占起来的做法,资源共享制度尚未建立时,公共景观资源的私有化就难以避免。

西方建筑学主要是以建筑实体为核心,而在中国园林中,建筑单体变得不那么重要,建筑、自然和人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的重点,关系比建筑本身更重要。过去,利刀斩乱麻式的建造方式实现了快餐式住宅建设的效率,但也抹去了土地上所有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建造商一种被普遍认为“没有追求”的做法是占块好地盖房子,卖了钱、赚了钱就走人。如果以盖在山地上的房子为例,粗糙的处理方式就是把基地铲平了,再在上面齐刷刷地摆上房子。

现在,一些人开始考虑如何尊重自然、如何在特有地形条件下产生个性化产品,考虑社区规划和地块原貌、周边城区之间的关系,试图保留原来的树木和其他文化、历史遗迹。比如,让依山就势的房子像从地里自然长出来一样,让树林实现自然的生物系统循环。这是对环境的融合和适应,也是对天然地势的尊重。当然,这里也有自然山水景观稀缺和不可复制的原因,好地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以获得,糟蹋了实在可惜。

2th自然环境:独享还是共享?1

在我们这样缺少绿色资源的国家,开始重视树木的生态和商业价值,把树木变成一种重要居住元素也是近些年的事。在构建一个人、树、住宅的生态社区的时候,从别的地方移植成年大树,迅速营造出一个完整的园林环境是一种做法,选择一个本来就有原生树林的地块,将别墅放进去是另一种做法。不过,移植大树来造园造景应该是来自那些专门出售树木的苗圃,而不是对其他地区原有绿色资源的粗暴占有和破坏。

关于树木与地产增值之间的关系,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一项调查结果是90%的居民认为树木能增加房地产10%的价值,100%的建筑商认为有树的住宅比条件一样但没有树的住宅平均售价高出7%。

2th自然环境:独享还是共享?2( 竹径茶语坡地洋房 )

“北京星河湾”曾经把一块烂地和臭水沟改造成11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它提供的是一个投资和改造自然环境会带来高额回报,并最终改变产品价格和市场定位的例子。当它在环境与细节上不计工本,让人怀疑它对成本和收益比例如何控制时,集团董事长黄文仔曾反驳说:“投进去的环境如果不增值5倍,你就是笨蛋,没做好。5倍的回报是通常的观念,‘我的北京’、‘广州星河湾’远远超过这个倍数。”

一个享有优越自然环境社区的形成也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山川湖泊、森林公园等自然风景区旁边得天独厚占据了一个好地块;另一种是从无到有地自造一个好环境,没有天然山水,可以土石堆山、挖地成池。不过,如果缺乏天然水源和自然循环系统,维持人工湖泊的洁净状态也需要大量的养护成本和投入。

2th自然环境:独享还是共享?3

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发生变化、开始注重自然中的肌理,对建筑师的要求可能就是对每一地块的细腻读解和思考,从自然环境的本身找出它的特征,让它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最好方法。在占有了优越的自然资源后,如何利用是又一个问题,好的建筑应该是和自然连续地融为一体,尽量利用当地地形和自然材料,不是一个物体突兀地去和自然结合,而是让建筑的美符合自然风景的美。

好的设计可以实现一些理想的结果,比如在原有地形基础上改变住宅单体的平面设计及布局的叠层手法,或者人为地改变原来平整的地块让房子高低错落,这样每家每户都可以享有开阔的风景和视野。再比如房屋的高度必须低于树冠的规划要求,空中庭院也可以享受到树影交错的自然情趣。小区虽然分为内外,但是借景没有远近限制,颐和园西面玉泉山上的玉峰塔,虽然离万寿山有几里地远,却是颐和园最好的借景。计成在《园冶》里说,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还是在于“巧而得体”。

在过去,园林是一种文化活动和对山水诗文的意境追求,人工水池不分大小,要的是掌握天然水面形态的神韵。不同树种、花卉的选择和配置,讲究的是不同氛围的细致差异。张岱在《陶庵梦忆》里用寥寥数语描写了不同的树形成的氤氲氛围——“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或者砎园如何借用水的妙处——“砎园,水盘据之,而得水之用,有安顿之若无水者”。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曾经说过,20世纪是一个以城市中心生活为标志的世纪,21世纪的人应该更倾向居住到自然中去。当然,这种自然的居住不仅只在乡村实现,在他看来,即使在城市中心,我们的建筑也应该服从一种更接近自然、更温和的工业化模式。

资料:

1083棵原生成树

领秀新硅谷的北侧是40公顷的生态绿地,开发商保留了1083棵原生成树,这些树直径在20~60厘米之间,树龄超过10年。为了保留这些树,领秀新硅谷的许多房子不是正南朝向,而是依树而建,根据树的位置确定房子的朝向和位置。

丈量阳光

建筑物形状复杂会产生自身遮挡,多栋建筑物之间也会相互遮挡,仅考虑朝向和建筑间距并不能让每一栋房子都尽享阳光。以深圳为例,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一项标准,深圳住宅建筑里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在设计万科城时,设计师使用专业的日照分析软件来模拟、测试规划图上住宅的日照时间,全面考虑建筑物相互对阳光的遮挡,根据结果设计房屋布局、确定楼间距,并计算出高层建筑应置于北端,如此园区内各建筑才能保证获得合理的日照,即便在大寒日日照时间也都大于3小时。

小区之肾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对人类最大的恩泽在于能够保持当地的湿度,调节小区域气候。在小区里建造一个人工湿地,就是为社区移植了一颗有生态净化功能的肾脏。从景观上讲,湿地又是美丽的人工湖。湿地里种植的芦苇、香蒲、菖蒲、千屈菜、美人蕉等多种水生植物,形成别具风味的景观效果,为业主提供了观赏游玩之处。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独特的土壤(基质)—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系统时,其中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转化或分解,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过程包括物理沉降、根系阻截、化学沉淀、土壤及植物根系表面的吸附与吸收、微生物代谢等,起主要作用的是微生物,建立起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完整的生物链。

 生化“清道夫”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垃圾量也随之飞速增长,按人均日产垃圾1公斤计算,一个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就万吨之多。做好垃圾处理工作是保证居住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

万科开发的小区里建成了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站,利用微生物菌群,通过高速发酵、干燥、脱臭处理等工序,降解生活有机废弃物。处理过程为全自动全封闭,无噪声,无异味。降解后的有机垃圾残存量可减至原来的5%以下,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其余95%的垃圾则变成高效的有机肥料,可以直接用于小区绿化。

青衣江的石头

重庆龙湖·香樟林别墅园区的湖边散落着一块块卵石。这些花岗岩来自青衣江的上游,经过江水的冲刷打磨,有了浑然天成的形状。这种石头长年泡在水里却不会发黄,也不长虫,保证了水质的清澈,避免了沙虫等小生物对环境的破坏。

千年山水相逢

同时拥有了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住宅区,必须有以下的条件:有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有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有将自然和人工联系起来的动力。

茉莉唐朝位于昆明世博国家公园板块核心区域,被约5000亩森林带团团环抱。鸣凤山松柏苍翠,是古滇时的道教圣地,“一半青山一半云”的森林里飞檐重重。千百年来,这片森林从未遭受到人为的砍伐和破坏,“鹦鹉春深”的胜景美丽如昔。在茉莉唐朝的高处,看得见水面开阔的金殿鹦鹉湖水库,山水共长天一色。

面对自然人文美景,设计者不仅在建筑的排布上将更多山水远景引入视野,将山坡溪流引进了庭院,使得家家户户在庭院中就可以观赏大树和溪流。在院落中,还能看见外面区域的大量园林小品,园林中种植了大量花木,循环生态水系中还投放了近万头鲤鱼,突出了“万鲤前程”的吉祥寓意。

这里已经诞生了大量温泉休闲物业,而温泉山谷在其中显出了先天自然环境的优越。温泉山谷9.6万亩的占地面积,周围轮廓优美的群山,密密层层的原生松林,更适宜规划出低密度高品质的温泉旅游度假住宅,温泉山谷以昆明中产阶层为目标客户,将有“温度”的生活和有品质的度假结合在了一起。 自然环境还是2th生态环境景观生态共享建筑独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