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言满天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言)
大盘终于跌了,这反而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9月7日,上证综指以次低点收盘,跌去116.48点,跌幅超过2%。涨到这么高,却没有一次像样的调整,即便是坚定看多的乐观派也在心里打鼓。从技术面来讲,这次的中阴线算是合情合理,但在政策变化的敏感时期,人们还是更多地从心理影响上考虑。
此前一日(6日)晚上,央行决定再次调高准备金率(已是年内第7次),并发行1500亿元定向票据,继续着回收流动性的努力。同时,因预期中即将公布的8月CPI数据仍处高位,市场普遍猜测央行可能再度加息。加之股指期货推出临近,更为关键的是,再次上调印花税、强制减持国有股,甚至开征资本利得税等消息也在坊间传播,不少谨慎的投资者果断离场。在技术面和消息面的夹击下,大盘最终未能逆风飞扬,尽管当日惯性低开后还在工商银行的强撑下翻红,但权重股并未进行有力抵抗,顺势下跌。
大盘虽跌,盘中并未出现过多恐慌性抛售,主要仍是受地产、金融、有色金属等主流板块的普遍回落所累。本周内盘面热点不时涌现,更有数只连续涨停的个股,理由则各不相同:比如因控股股东将吸收合并,上电股份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因大股东注资,亿利科技拉出第9个涨停;大股东欲借壳上市的公用科技更是连续15个涨停;停牌1个月有余的中国远洋也因定向增发在复牌后的4个交易日内持续涨停;东方航空由于新航和淡马锡正式入股,全周涨停,其H股更是在一日内上涨75%。
如此强势个股大多只限观赏,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并没有多大实际操作意义,连续涨停过程中成交极其稀少。就像此前ST金泰的连续40多个涨停,有谁在此过程中能够买进?而如果真的在有限几次打开涨停时买入者,恐怕要考虑的不是赚钱而是如何解套了,因为它在本周已经来了5个跌停,同样成交稀少,根本卖不出。
尽管这种个股机会很难抓住,但仔细琢磨观赏性品种,也还是有其借鉴意义:它们为什么能这么涨?其中有没有线索可循?还有没有尚待发掘的类似者?是不是能在下一个连续涨停个股出现前就买入?
比如东方航空,外资的进入固然是一剂兴奋剂,而其行业内的比价优势也不容忽视。中国国航从7月中旬9元左右启动,股价已经翻番。于是中国联通在本周内的强势也不难理解,中国移动股价冲破了100港元,内地第二大移动通讯公司为什么不能涨(其香港红筹股价也在14港元左右)?加之电信行业重组和3G上马的预期,还需要别的理由吗?
但是,这种所谓的“比价优势”造成的“估值洼地”很难有足够的说服力。外资进入能让东方航空有多大提升?它跟中国国航的业绩差距那么大,股价当然应该有差别。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的关系也是如此。倒是诸如亿利科技、中国远洋、公用科技这种由于注资或整体上市而发生基本面变化的个股,相较之下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循此规律找到目标,尤其是与央企有关的。
此前这种例子已经屡屡上演了。像中国船舶成为第一只200元个股,有着类似预期的江南重工也在最近两个月内涨了近2倍。毕竟央企在所处行业内大多居于极为明显的优势地位,做大做强、整体上市也成为较明确的目标,那些相关的上市公司里势必还孕育着“牛股”,但要想找到它们并不能光靠听消息、赌一把,同时得做足功课。
除此之外,本周盘面热点板块轮换较快,比如能源、钢铁以及在周五大跌中逆势而起的汽车。尽管这显示出交易活跃、市场信心仍在,但房地产、金融、有色金属等主流板块的暂时沉寂让人始终悬着一颗心。对于这些涨幅很大的板块(尤其是房地产、有色金属),主力会不会在有序撤退?看看4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持续着比目前明显大的成交量,难免会有一丝疑惑:现在是第二波拉升出货吗?
而眼下人们最担心的还是会否再现“5·30”式调控。实际上没有人真正反对调控,只是对相关部门从主观判断出发来干预市场日益厌恶。当4000点被认为过高时,于是打压之,那过后为何又要小心呵护、频吹暖风?4000点既已算高,为何又容忍继续涨到5400点,然后才来打压呢?不如干脆堵在4000点下面好了。
市场有自己的规律,不管是内在的或是投机所推动的,管理部门要做的不过是制定出清晰的游戏规则并严格高效执行。该做的没做好甚至没做,却天天盯着指数,认为高了就出面打压,认为低了便发言鼓励,这才是市场上真正的不稳定因素。 股票传言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