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新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言)

矛盾的新高0

8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又稳稳站在了5200点之上,继续创下新高。这个月上证综指累计上涨了约750点。尽管最后一周没有出现本月第一天和中旬的类似大跌,但在表面凌厉的攻势下,已是暗流涌动。

8月27日,星期一。几乎已失去主流地位的《中国青年报》在并不显眼的《阅读周刊》版面发表了一篇副题为《有关金融危机史的阅读札记》的署名文章,内容是有关作者阅读《1929年大崩盘》等三本书的感受。照说这样一篇文章在如今少人读书的年代,根本激不起什么浪花,但它的主标题有点儿触目惊心——《不在泡沫中疯狂,就在泡沫中崩溃》(下称《泡沫》),直有以“美国史”鉴“中国今”之意。

相信很多仍在寻找市场机会的投资者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但据说监管层注意到了,当天下午便有传言,说是要授意证券“三大报”次日一同转载《泡沫》一文,意在“警示风险”。5000点真够敏感。

结果是28日这天只有《中国证券报》一家转载了该文,标题改为《贪婪VS恐惧》。当日上证综指略略低开后便振荡上行,盘中一度突破5200点,并以次高点收盘。传言似乎当不得真。

但到了29日,人们又重新揣测其真实性。因为《上海证券报》发表了题为《从牛顿被套说开去——兼谈5000点上的财富观》的文章,《证券时报》也发表了《切莫过度透支A股未来》一文,意思都与《泡沫》的指向类似。上证综指本日最终跌去了80余点。

联想起在此之前证监会曾发布了有关“禁止工作人员及其家人炒股”的内部文件,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在通知内部人士撤退,很可能要出台调控政策了。”就在“5·30”暴跌前,证监会曾先后于5月11日和23日两次发布有关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通知,市场仍不管不顾地往上冲,最终迎来5月29日调整印花税的“半夜鸡叫”。

外国媒体也在“忧心忡忡”看着中国股市,有论者“敏锐地”指出,此时的A股走势像极了2000年初泡沫破灭之前的纳斯达克,并将两条一样陡峭的日K线摆在了一起。是的,很像。那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到达顶峰的5000点,随后下跌了近70%,直至2002年10月最低跌至1100点附近。A股会重演这一走势吗?

8月29日晚间,新华社发布了胡锦涛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这次学习的内容是“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而在8月11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评论文章,当时背景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7月CPI数据高出预期。

短短一个月,舆论层面透露出管理层的两难想法:既认为目前市场点位已有风险,但又不希望再现“5·30”暴跌,要以稳定为主。市场参与者也随之犹疑不定,欲进又止,矛盾交织:持有者担心暴跌随时而至,空仓者看着指数逞强而感叹。但市场又有市场自身的意志,上证综指在接下来的两日内仍然顽强地收复失地,再创新高。

新高中,“涨停之王”ST金泰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开盘后不到10分钟,便被从涨停板位置直接打至跌停板。与之呼应的是,本周整个市场状况也悄然出现了变化:从前半段蓝筹板块的继续逞强(涨跌比为“二八”)到后半周热点板块的散乱(涨跌比为“八二”),还是显示出在不断创新高的过程中,参与者对市场后期走向的不确定。毕竟如果没有了明确的领头板块,人气如何能持续凝聚?没有了人气,怎么继续上涨?

事实上,直到如今,无论从基本面还是技术面,都无法对中国股市的强劲上涨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不可否认的是,上涨有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坚实基础,可我们不能以此说,工商银行的市值超出花旗银行、中国铝业的市值甚至是美国铝业的3倍就完全合乎情理。

各板块轮番上涨,指数生猛无畏,资金供给充足恐怕是更直接的理由:民间财富或许大大超出储蓄数字,以各种方式进来的海外资金可能也比估测中更多。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又能有多大功效?印花税调整了,也暴跌了,但市场很快又将那个高点踩在脚下。只有当资金供给紧张时,下跌便会不期而至,你不可能指望K线一直陡峭向上。 矛盾泡沫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