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的少数视频创造

作者:尚进

0.13%的少数视频创造0( 猫耳宝贝 猫耳宝贝真名蒋璐霞,是一名武馆的教练,网民眼中的民间功夫女侠。 )

今年8月,全球博客开设人次累积接近1亿时候,马特·德拉杰(Matt Drudge),这位曾经被誉为公民博客的先驱者已经彻底被扔进了传媒史研究者的怀中,那些曾经在2000年涌现的精英博客,已经被淹没在无数个人网络倾吐中。那些寄希望于博客个人媒体摆开群殴架势、颠覆大而全的网络媒体的策动,并没有实现蚂蚁搬家式的变迁。文字书写的简易性和低成本,正让全球博客的质量变得平庸,博客成为自媒体的门槛已经彻底被数亿人踏平。大众选择性的纷乱,让以文字发言为主的网络空间出现了矛盾,一方面是数千万人各自的声音,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阅读者陷入各种纷杂信息的汪洋,文字信息的推荐机制彻底被海量的声音冲垮了。

戴维·申克(David Shenk)1997年出版的那本《信息尘埃》,在10年后又被翻了出来,其序言被人反复张贴在网络上,尤其是那段“信息过剩一旦发生,信息就不再对生活质量有所帮助,反而开始制造生活压力和混乱,甚至无知”,10年前断言信息泛滥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再一次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讨论来讨论去,所有人都不能否认互联网上无数普通人构筑信息社会的趋势是错的,大家开始追问:真的存在一种大众创作喂养大众读者的信息传播机制吗?

一方面是大众创作信息难以形成有效的筛选机制,另一方面是大众读者对信息刺激的强迫性依赖,原本互联网传媒学者们理想化的信息自助分享时代,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到来。反倒是少数创作者供养大多数阅读者,这种传统媒体推送传播的生产关系,越来越变得有模有样。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所有维基百科访问者中,只有4.2%的人书写过词条,却供养了全球3.8亿渴望准确知识的信息饥渴者。如果说维基百科更充满互联网原教旨主义的奉献精神,那么已经非常商业化的网络视频领域,确实已经出现了少数创造者供养大多数信息消费者的良性循环。按照HitWise在2007年中公布的调查数据,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的用户访问中,只有0.16%上传过视频内容,土豆网、优酷和酷六这前3家中国本土的视频网站类似数据也都在0.13%上下。这种民间创作者与全民观众间的比率,并没有因为国家地域的不同而产生极大差距。更有意思的比较来自电视台,全球电视台随着卫星技术的普及平均可以单频道覆盖3600万人,而其工作人员平均要1350人,3.75%的比率远远在民间网络视频之下。这还没有计算大量电视台时段的重叠,如果按照网络点击率那种统计模式,传统电视的观众与创作者的比率肯定更低。

不要小看了这仅有的0.13%,它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创作表达的权利正在重新回到少数人手中,视频制作本身的技术和成本门槛,天然形成了一种筛选机制。但同时,这种表达权利又属于每个网络参与者,即便是少数人在喂养大多数人信息食粮,信息的筛选机制并没有重新回到门户网站的新闻编辑们手中。如果不是被贴到了视频网站上,孙辛卯老师在海淀艺校课堂上被学生侮辱,也许只能选择忍气吞声。金玉米的DANWEI.TV算是中国最老牌视频创作者,从2006年3月开始已经做出了46段视频短片,从人物访谈到街头乱拍,坚持把制作者自己放在镜头内来拍摄,并且统统贴到了YouTube上,在一些争议性的片子下甚至可以找到几百条铿锵有力的留言,而他们制作的《性感北京》一度引起了全球性的观看热潮。实际上,民间创作的网络视频并不仅充当着民间黑幕的曝光平台,那些视频创作者也不是永远充满愤怒和刻薄的眼光,多数民间创作的视频内容更接近私人娱乐和生活记录,那些以往电视台上用宏大视角审视的生活现实,以及纪录片式的写实探讨,正在被来自民间的视频创作者以自己的视角替代。

有两个数字可以侧面证明网络视频正在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按照艾瑞调查的数据,仅7月份,国内网络视频总有效浏览时间就达到了2753万小时。土豆网成为全球第二个每天数据流量以Petabye为单位计算的网站,仅次于视频分享领域的王牌站点YouTube,甚至悄悄超过了腾讯QQ每天占据的网络带宽。少数人创造内容的网络视频确实正在不声不响抢夺传统电视观众。“别跟我提电视,我连天气预报都不看,我上一次坐在电视机前还是两个月前。”正在上大学3年级的张夏书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说,“我有YouTube、优酷、‘六间房’,还有土豆网就够了,照样能够看到电视新闻,还都是最精华部分,然后还能看到很多电视上根本看不到的生活现实。我打心眼里感谢那些上传视频的无名英雄”。去电视化,21世纪初的网络青年们心中早已对此深有感触,像张夏书这样整日泡在网络上的年轻人不再是特例,越来越多与互联网同时代成长的年轻人,始终与网络潮流同步更新自己的视觉生活。

0.13%的少数视频创造1

那些热衷上传视频的少数创作者,思考过依靠鼠标选择观看的网络视频会颠覆电视吗?在采访中碰到的网络视频创造者们,几乎没有人有如此宏图大志。那么到底是什么动力,在支撑他们义务为网络视频添砖加瓦呢?YouTube曾经做过调查,超过45%的视频上传者只是将视频网站当作了网络免费硬盘,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只有12.3%的人提及渴望广告分成。那种自发的网络热情依旧在放着光芒,即便像调研机构eMarketer分析师大卫·赫尔曼这样的专业研究者不断提醒,2010年互联网广告每10美元中就至少有1美元分流到视频领域,甚至国内有的视频分享网站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破费20万元重金收购视频,可真正的视频公民们却并不在乎自己能拿到多少分成。

“敢于把自己做的视频分享给大家,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已经29岁的高册祖自认为是中国网络视频创作者中的高龄人士,他在过去的两年内自己做了23段视频,最长的70分钟,最短的38秒,在问及他为什么断断续续拍了这么久,却并没有在网络上走红时,他毫不掩饰地说:“别指望我用文字表达观点的时候,会比明星博客更吸引人;也别指望我用动态图像表达观点时,会比那些热衷恶搞的小孩更出色。我所有上传的视频都是偶然的拍摄,譬如那段70分钟的长篇,就是我骑车上下班的全程记录。我没希望用这段影像打动谁,也没指望偶然拍到什么突发事件,我只是记录一个普通中国小老百姓上下班的艰难。至少30年后,当我每天上下班走的这条路被拆得面目全非时,我还能在网络视频文件夹中找到一些自己的记忆。”

0.13%的少数视频创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