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

作者:苌苌

灿烂千阳0

( 《灿烂千阳》 )

曾经从医的卡勒德·胡塞尼显然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2003年在美国发表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凭着富有感染力的叙事,不仅在全球销量超过800万册,而且直到今年8月,还拿下英国企鹅书友会的“年度最佳选书”。这本小说讲父子二人逃出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在美国扎根的故事。主线是两个少年的友谊,作者告诉我们“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胡塞尼的小说就写作手法而言,并不比同为候选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高明,而且还被诟病为“美国的宣传机器”,但英美等国对阿富汗所抱有的微妙情绪——他们既是悲剧的缔造者之一又是救赎者,使得关注阿富汗全民民生的书比两个人的爱情似乎更值得推荐。《追风筝的人》的中译本也卖得很好,当作者的第二本书今年5月在美国上架前,中国的出版社就拿到了电子文档着手翻译,于是几个月后《灿烂千阳》就出现在了我国的书店。《追风筝的人》里的主人公都是男性,《灿烂千阳》则主要展现两位阿富汗女性的命运。前者是作者厚积薄发的处女作,故事未经稀释,所以真挚感人。《灿烂千阳》的叙述更精湛,更有控制力,更悲伤,也更优美。看了一下本周亚马逊的图书排行榜,《灿烂千阳》暂时位居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哈利·波特与死圣》和《特蕾莎修女》。胡塞尼的小说总是让人流很多眼泪。

电视里,在上演着塔利班在阿富汗绑架韩国人质事件。这些年来,阿富汗给世人一副灰头土脸,极无安全保障的印象。仅仅去阿富汗转一圈,不会写字的人都禁不住要出书立传,吹嘘自己的无畏和特立独行。但是在胡塞尼的小说中,阿富汗以全新的方式震撼着我们。打动人的不仅是可以想见的蔓延在那个国家的绝望,还有这样的描写:“她想起过去那些夏夜,她和娜娜睡在泥屋平坦的屋顶上,看着古尔德曼村上空皎洁的月亮;那些夜晚很热,衬衣就像粘在窗户上的湿树叶一样紧贴在她们胸前。”胡塞尼的两本小说为全球读者展开了阿富汗文化民俗和历史的长卷,就好像擦亮了一扇窗户,使那个国家不再是灰色的。对阿富汗来说,没有比拥有这样一位作家更好的外交宣传了,小说出版后,不仅为阿富汗迎来各方关注,去年胡塞尼还被选为“联合国难民署的美国亲善大使”。

新的书名来自波斯诗人塞依伯歌颂喀布尔的诗歌:“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书中女主人公莱拉的爸爸,刚吟完这首诗就被炸得身首分离。当时他正在整理书架,为难地想如何从满架的书中挑出5本带到美国去。在胡塞尼笔下,阿富汗最好的时光应该是查希尔国王继位的时代(1933~1973年),推行民主,文化自由,赋予妇女受教育的权利。查希尔国王被篡位后,一年年秋去冬来,几个总统在喀布尔宣布上任又被谋杀。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年)又被赶出去,莱拉的两个哥哥死于卫国战争,但她的爸爸说,不管人们对共产党怎么想,那可是阿富汗妇女难得的好时代。之后的内战更糟糕,炸弹动不动就飞到家里来,曾经美丽的林荫道遍布废墟,莱拉的爱人和父母在轰炸中离开了她,剩她一个人孤零零活在喀布尔,生计所迫,下嫁保守派伊斯兰教徒,正赶上塔利班得势,丈夫的主张得到大环境的支持,奉行原教旨主义的塔利班明令禁止妇女在街上闲逛,任何情况下不得露出面孔,体育馆成了表演极刑的场地。“9·11”后,美国打击塔利班,有一次却把炮弹错发到村庄,造成200平民死亡的“卡拉姆大错”。新闻中,国家的困境由一串串毫无表情的数字和专有名词组成。在小说里我们看到,到了21世纪,有过无忧童年的莱拉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不得不把亲爱的女儿送进恤孤院。

“布卡”是那种把伊斯兰妇女从头裹到脚,隔着一层网状屏障看世界的外罩。外人总爱想象必须戴着布卡出行的妇女是多么不幸,但莱拉却在丈夫命令她戴上的布卡后面感到舒适。这样,她就不会被曾经对她寄予厚望的老师、熟人认出来,无须看到他们为她那些远大的抱负都已经烟消云散而露出的惊奇、怜悯或高兴的眼神。“你就觉得自己很聪明,读过很多书和诗歌。”她的老鞋匠丈夫对她说,“你所有这些才华有什么用呢?你不用流落街头,靠的是我还是你的才华?”在那时,流落街头就意味着被强奸和被杀害。莱拉的生活中曾经两次燃起希望,一次是准备和父母以难民身份去美国,但在出发前,一枚炮弹落到他们家;一次她准备逃离暴戾的丈夫,但在车站她被塔利班扣住了,因为妇女不能在没有男性亲戚的陪同下出行。正义不能得到声张,当地的法律只保障男人的权益,莱拉被遣送回家后,又遭到更为严酷的家庭暴力。

胡塞尼一次次把希望按下去,你就觉得他好残忍,但却更接近现实。阿富汗在全世界有200万难民,全国人口大约有2800万,留在战火中的才是大多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显示,阿富汗还是5岁以下的婴儿及产妇的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5%的儿童在5岁之前死亡。每天有50个妇女死于怀孕相关的并发症,小说中,莱拉就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进行剖腹产的。莱拉是鞋匠的老婆之一,在那个家庭,决定妇女地位的是繁殖能力,鞋匠的大老婆玛利雅姆是小说另一个女主角,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私生女,从一出生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被母亲嫌弃,她去寻找父亲,富有但软弱的父亲甩手把她送进一场包办婚姻。丈夫对她就像对待一块抹布,父亲最后的忏悔,她因为过早离世也没有体会到。玛丽雅姆也喜欢戴布卡,因为不用担心人们一眼就能看穿她过去那些耻辱的秘密,那真是一个妇女戴上布卡才能感到安心的国家。而家庭的暴力冲突导致了另一种和谐,她对莱拉从一开始的嫉妒,转而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她是书中唯一命运呈上升变化的人,死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安宁的感觉,因为她已经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

灿烂千阳1( 卡勒德·胡赛尼 )

每个人前景都那么惨淡,包括塔利班们,也从他们的台词里流露出来:“人生就是这么绝望,在心碎之后,我们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悲伤。我并不害怕,我相信当那一刻来临时,我会很高兴离开。”绝望之后,人们该何去何从?作者在最后指明了一条路。美国不是最终的救赎者,等人救不如自救,作者在一开始就借人物之口说出,“这个国家唯一不能打败的敌人就是他自己”。除此之外,胡塞尼人性化地点描了登上历史舞台的几位总统、将军和各种势力,向读者大概讲解了阿富汗几个主要民族,普什图、塔吉克等之间的地位与关系,苏联入侵给人民带来什么,内战又是怎么来的,胡塞尼对伊斯兰教徒的宗教习惯下了很多笔墨,他的小说让我们看见有很多伊斯兰教徒像阿凡提一样热心和善良。有意义的还有他所描写的那个消失的世界。

参加过去年“玄奘之旅”的人回来感叹说:“当年玄奘去佛教发源地取真经,路过阿富汗等国家,满眼所见基本都是佛文化,1300年后的今天,我们一路见到的都是伊斯兰文化的景观。”在莱拉的少女时代,爸爸带她去参观巴米扬大佛。他们顺着佛像旁边的阶梯往上爬,看到下方的巴米扬峡谷里长势繁茂的农田,绿色的冬小麦和紫花苜蓿,田地四周是高耸的白杨树,头顶是一碧如洗的天空。莱拉的爸爸告诉她,巴米扬曾经是昌盛繁荣的佛教中心,这儿的砂岩峭壁过去是很多和尚的家园。他们在墙壁上凿开洞穴,还在洞穴的墙壁上绘了很多美丽的图画,把这里当成自己的住所,也供过往的香客暂住。有一段时间,有5000个和尚同时在这些洞穴中修行。莱拉看着高耸入云的大佛,想象将近2000年前,他们也是这样俯视着路过这座峡谷的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当然,后来我们知道,巴米扬大佛已经成为风中之尘了。 灿烂追风筝的人阿富汗共产党灿烂千阳千阳塔利班

上一篇: 奢侈品的民主化
下一篇: 萨科齐执政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