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代家乡学子道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晓亮)
今天一开QQ,就弹出了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因不懂感恩,被取消资助的新闻。身旁古道热肠的同事们对他们大加挞伐,一边的我脸上已烧得发烫。其实她们不知道,一个月前我还是一位来自襄樊的贫困生,囿于家境,我大学后3年学杂费均来自国家助学贷款。我对来自国家的每一分钱都怀着感恩之心,现在刚出校门,我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还上贷款,卸去几年来挥之不去的心理压力。
虽然自认在贷款上学问题上,不致有道德上的亏欠和负疚感,但今天看到这消息,我还是自问,若我是“金秋助学”中受助一分子,我会是现今为人所鄙的1/5吗?我发现我并无肯定答案。我想起小时候的教育环境:那是一个人人牢记“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的地方,那是一个人人仇官仇腐的地方。以我老家襄樊枣阳为例,当时民谣说:龙飞了,桥塌了,棍(桂)支着。“龙”、“桥”、“棍(桂)”分别是连续三任父母官,我离乡上大学那年,研究生学历的“容”上任,但大一回家据说又“荣归”(容被“双规”)了。在一个反腐民谚如此发达的地方,一个民间心态几近“官民对立”的地方,在一个把学生异化为只认分数不认爹的地方,长期浸淫下,让他们学会感恩真有点奢侈。甚至可以说,在那种情势下,整个社会都缺失感恩。
我无意于为以上学生辩护,还想代表他们向捐助者道歉。也请道德家在挥舞舆论大棒时,能看到资助制度和心态方面的问题,比如缺少人性化关怀:曾出现过监视消费等带歧视性的规定,对贫困生进行道德炙烤的资助。我们不妨多倡导匿名“盲助”,这亦无碍受助者的感恩。如有论者所言,当扶贫助学成为一件平常事,施善与受助者都怀有一颗平常心,施恩不图报,受惠常感恩,助学才更真挚、更深沉。 家乡道歉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