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他们的话吗?

作者:曾焱

相信他们的话吗?0

( 普鲁斯特 )

10年前,一家拍卖公司曾上拍19世纪英国作家魏尔伦和法国诗人兰波之间的100多封通信,结果最高的单件成交价格被抬升到近300万法郎,相当于一封信30万欧元,放到现在也是天价。这两年又有一封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情书卖了27.6万英镑,作家乔伊斯给妻子的家信也高达21万英镑。纽约、伦敦、巴黎,每年都有几场这样的名人书信拍卖,财大气粗的私人藏家不计成本地争夺几页旧纸,一些国家级图书馆、档案馆也是常客,法国著名的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就从拍卖场上买过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的信函。书信行情这么好,合了人窥探隐秘的天性。魏尔伦和兰波一封信能卖好几十万欧元,多半是因为历史上对这两人有“断背”的传言,为19世纪文坛一桩悬案,留信见证内情,每字每句便值大价钱。在传记作家和研究学者们那里,名人自己在私人书信里面提到的人和事,说过的话,可以作为还原他们真实性情和真实思想的一手资料。可是,通信留下的白纸黑字真那么值得信吗?法国学者让·蒙特诺前不久在他们的品牌杂志《读书》上写了篇长文,笔下不太留情,揭名人假私信之名,玩公众游戏。以他来看,要是把名人在信里面写的话都当成是他卸下公共面具后坦诚相对,那就大错。名人写信上瘾,并非真有那么多掏心窝的话要向朋友家人倾诉,多半还是形象设计,“为他人的写作”。

大作家都有后人来编书信集,其中有几位留下的数量可谓浩繁巨大:普鲁斯特有书信21卷,福楼拜13卷。拿破仑虽不是文人,但此公好舞文弄墨,《拿破仑书信集》也有12卷,据说里面收入他4万多封信。蒙特诺文中提到一段轶事:1876年巴尔扎克在法国文坛刚开始风光无限,福楼拜读了这位文坛新贵公开出版的书信集,和外甥女卡罗琳娜谈论时毫不掩饰失望,“他居然一点也不关心文学艺术!”在福楼拜看来,真正的作家就该像他那样,书信里面谈论创作、表达思想,留给后人精神财富,巴尔扎克呢,在信里大谈个人俗事,“目光短浅……满纸炫耀”。从15世纪启蒙时代一直到18、19世纪书信体小说盛行,文坛显然多的是福楼拜这种视书信为丰碑的人,从主题到语言甚至格式,每封信几乎都经过完美设计,私人写作的目的便是公开:蒙田、伏尔泰写给朋友的信被当作沙龙读物传播,是启蒙时期众人谈论的现象和时尚话题。还有笛卡儿,他和波西米亚公主伊丽莎白通信6年,直到去世前两个月才中止,他早就意识到这些“私人信件”将有重大意义,往来都是深刻的思想对话。这样的书信,自然还是难以看到这些名人大家的真实内心。福楼拜继承的就是这种书信传统,把私人信件当作传世著作来经营。有人统计过,单是他和女作家乔治·桑的往来信件就有482封,持续了10年,平均每个月2封,1981年法国一出版社将这些信单独结集出版。文学史上有种说法,福楼拜的书信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时人争相传阅,他自己对此也相当自负,否则不会对巴尔扎克那么不屑。米兰·昆德拉有不同说法,他在《纽约客》上撰文谈论什么是小说家,说自己也经常重读福楼拜的书信集,想知道他对自己的作品以及其他作家的看法,“然而,不管他的信写得多么引人入胜,我们还是不能称这些信为伟大的作品,甚至不能把它们叫作品,因为‘作品’不是指一个小说家写的所有东西,如笔记、日记、小文章等等”。

什么样的信才能见作家真面目呢?蒙特诺认为,作家和出版商之间的通信比较可信,它们往往会“出卖”写信人。他举的例子是普鲁斯特。在一般读者心里,能把吃一块玛德琳娜蛋的感觉写成80页的普鲁斯特有着贵族的自负和风雅,可蒙特诺说,看完他写给出版商的信,就会发现原来大作家其实也世故圆通:为了推销自己的作品,他分别写信给巴黎的两家大出版商——法斯凯尔(Fasquelle)和格拉塞(Grassat),抢先透露小说细节,诱惑双方争抢出版权,比如他告诉格拉塞,小说里的查尔卢斯男爵“根本不是斯万夫人的情人,而是同性恋”,并且是一个“充满男性气质的同性恋”。确实,作家和出版商之间的通信出自生活需要,基本没有向第三者做自我展示的意识,往往能看出作家的真实处境。俄国出版的30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其中3卷为信件,900多封,很多信都是写给出版商的,在信里他推销自己的写作计划,谈写作进度。有时为了得到稿费,也不得不撒谎:1865年他写信告诉俄罗斯《信使》杂志的出版人卡特考夫,说自己有篇小说马上要完稿了,顶多一个月就能送过去审看发表,但实际上这部小说到一年之后才写完,就是他那部名著《罪与罚》。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经济上极其窘迫,希望出版商能够给他尽快预支一点稿费。

普鲁斯特为的不是稿费,他后来向朋友斯特劳斯夫人坦白,给出版商写那些信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小说更为人重视罢了,就像父亲对儿子,总想为他做点什么。其实普鲁斯特的传记作者早就写过了,普鲁斯特就是一个既谦恭柔顺又捉摸不透的人,社交上的“神秘化和仪式化简直变成他人格的一部分”。他喜欢玩一些小的游戏,或者说花招,比如说通知他的朋友们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去沙龙了,又时常会在半夜零点以后突然令人惊喜地出现,并且病歪歪地支撑一宿。这倒是证明了这个蒙特诺的观点:写给出版商的信,都是作家真实的自我。

相信他们的话吗?1( 魏尔伦 )

相信他们的话吗?2( 兰波 )

相信他们的话吗?3( 巴尔扎克 )

相信他们的话吗?4( 福楼拜 ) 读书文学小说作家巴尔扎克相信他们福楼拜文化

上一篇: 都在谈论弗里达
下一篇: 林兆华在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