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翔
作者:朱步冲7月17日,刚刚在国际田联大奖赛英国谢菲尔德分站夺冠的刘翔回到了上海,准备为8月份的“重头戏”——大阪田径世锦赛做最后的训练准备。对于上海平常人来说,这个刚刚过了本命年生日的小伙子已经和姚明一样,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从虹桥机场出来,一眼看过去,都是交通银行发行的刘翔版信用卡广告,大巴上的通体广告是他满脸笑容地拿着盒装伊利纯牛奶;耐克也以这位“亚洲飞人”的名字,发布了全球第一双签名慢跑鞋Air Zoom LX Trainer。在7月20日于耐克“创意仓库”举行的发布会上,耐克为了讨好中国鞋迷,特地强调设计师是美籍华人张传禧,镂空花纹的鞋面是参考了中国古老的檀香扇面设计,鞋跟处那个笔法稚气的五角星是“刘飞人”儿童时代的即兴手书云云,顿时让在场的国内媒体感觉颇有面子。
实际上,无论是国内体育媒体还是因为刘翔才对田径感兴趣的体育迷,对待刘翔的态度,就好比20年前大家天天扎堆凑在黑白电视机前看港剧里的霍元甲怎么修理日本柔道高手和欧洲大力士。像记者发布会上,总有人不厌其烦地追问刘翔,杜库雷、盖伊和阿兰·约翰逊哪个才是他最强的对手。有趣的是,虽然霍师傅是天津人,但各个版本的霍元甲演义故事和影视剧本都把背景设在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精武门动不动就要去日本人的虹口道场踢馆,大侠犯了事情也都要先进法租界避一下风头。确实,上海是个体现传统中国文化价值观如何应对世界冲击和融合的好窗口,把刘翔和同乡姚明与其他中国运动员放在一起,差别就很大。刘翔听iPod,播放列表里有很多美国说唱乐,他可以充满信心地说,“我在大阪还没有输过”,也会在我们问到“作为大众心里的偶像运动员,会给自己形象打多少分”时毫不犹豫地只给刚及格的60分。这种夹杂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懒散估计就是耐克前运动营销主管史蒂夫·米勒强调的运动明星所必备的“令人激动气质”。
《时代》周刊曾经评论说,耐克改变的不仅是中国青少年的消费习惯,也包括中国人看待运动的传统态度。当然这两个过程很漫长,我们总是习惯把关于体育比赛的一切都泛政治化或者道德化,就在刘翔在洛桑和谢菲尔德意气风发的时候,国内的网络上流传着一个近乎讨伐檄文的帖子,拿刘翔一双慈善拍卖跑鞋等于艾冬梅2777年工资的比例说事,好比一提奢侈品在中国,就永远有人要提到欠薪民工和当年“希望工程”广告招贴上的“大眼睛”,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职业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终有一天可以利用“涓滴效应”让所有运动员都从中受益。刘翔的教练孙海平也表示,刘翔的成功给原本冷门的中国田径带来了注意力和赞助。据说有专家算过,他的奥运会金牌价值4.6亿美元,虽然这算法立刻被辟了谣,但无论如何,刘翔已经为我们证明,运动不仅能够改变个人命运或身体健康的功利化选择,它还有其他更多影响深远和令我们为之着迷的东西。■ 城市形象签名鞋田径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