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大涨效应
作者:邢海洋( 2007北美车展上的新一代雅阁概念车 )
6月11日到6月15日一周里人民币连续4天升值,且以新高收场,中间价报于7.6238元,创下了汇改近两年以来的最大单周升幅纪录,累计涨幅达到了0.55%,对应升值点数为418个基点。
如此大幅度的升值创下人民币扩大波动幅度后的奇迹,但和同期美元走势比起来,更是别有意味了。5月初以来,美元指数展开反弹,美元对世界上其他货币已经上涨了1.5%,6月12日和13日正是大幅度上升的时候,此时人民币更是强劲升值,第一天大涨310个基点,第二天上涨193个基点,两种货币的升值叠加,使得人民币成为当时最强势的货币。此前,人民币从未有过如此快速果断的推高过程。2005年7月汇改以来,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一直处于跌势,美元指数更是从89点跌落到今年5月1日的81.26点,贬值10%。这期间,人民币从8.27兑1美元升值到7.71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了6.8%,还没有赶上美元贬值的速度,兑世界其他主要货币实际上是“明升暗降”。
6月中旬的这一周,人民币却是“扬眉吐气”了。对日元,期初1元人民币换15.85日元,期末能换16.20日元,升值幅度超过了2%;对欧元,期初期末变化不大,但一周内最高升值达1%。对港元,因为港币与美元是联系汇率,人民币升值幅度在0.5%左右。不要小看这0.5%的升幅,已经赶上两次加息的幅度了。尤其人民币对日元的升值达到了历史上少有的速度。虽然两年来人民币对日元一路升值,从最初的1元人民币兑换13.20日元提升到现在的16.20日元,但两年里升值22%,现在一周就超过了2%。不厌其烦枚举了这些汇率关系,只是希望通过汇率因素,解释市场问题。
内地股市连续反弹之后,在关键点位停止了脚步,而香港股市却热钱活络,国企股、红筹股和香港市场的重组股表现尤为抢眼,下半周内地市场回调,香港中资企业股票放量上涨,认购权证更是炒得昏天黑地,涨幅在100%以上的权证比比皆是。两地市场此消彼长,看得出有一股资金在两个市场流动,据估计每天流入香港股市的内地资金不下几十亿元。内地资金为何异地投资?其原因无非是比价效应。香港市场上,同样的股票市场价格常常只有A股价格的30~60%。加之有人民币升值助推,2万点恒生指数等于自动送上了百点的升幅,更助长了资金往“价值洼地”里汇聚。
证券市场之外,人民币升值还可解释商品市场里诸多现象,6月14日,美国小麦期货大涨,近月合约触及11年高点,据说,是全球库存紧张的忧虑以及美国硬红冬小麦关键产区产量不足,支撑价格上升。但同期,我国小麦价格一直不振,与3月时每吨1930元的价格尚相差150元。除了夏粮收成因素,人民币汇率变动一定作用于粮食价格。近期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农产品均出现回调,与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均不联动,汇率起到了压抑农产品价格的作用。
最能体现汇率作用的商品是橡胶,东京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的橡胶价格是国际市场上两大标杆价格,过去两个市场齐涨齐跌。自去年12月来,两个市场却分道扬镳,日胶自184日元/公斤一度上涨到300日元/公斤,而沪胶最多从16700元/吨涨到24300元/吨,且大多数时候是沪胶领跌,日胶领涨,价格分歧越来越大。日胶上涨乃是因为国际炒家看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对天然橡胶的强劲需求,我们看跌则是因为气候因素致使供过于求,库存大增。正当两个市场价格矛盾无法弥合的时候,日胶在我们的带领下下跌了。其实,两个市场的分歧部分归因于汇率,半年中,人民币对日元加速升值,从1元人民币兑14.70日元升值到1元人民币兑16.20日元,以人民币计量的橡胶价格无形中应该下跌。实际上,每当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进口商都会从中受益,而出口商由积极专向消极,结果是进口源源不断,出口不畅,库存因此增大。
日本汽车的价格是汇率变动的最好例子。根据美国媒体最新推出的汽车保值排行榜,日本车是最保值的车,欧洲车则明显处于下风,至于美国自己制造的车,则根本没能够挤进前10名。这里说的是二手车因为车况和口碑形成的价格。但我们的市场一直是个降价中的市场,新车也在贬值,二手车的贬值更需要参照新车贬值的速度。日系车是降价最快的车系,二手车市场的贬值速度也超过了欧美车型。最保值的汽车恰恰是随着欧元一道坚挺的德系车。 大涨人民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