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要刊速览(42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环球要刊速览(428)0劳动致穷

《明镜》2007.4.2

德国经济很健康,但是多数劳动者并没有得到利益,即将进行的劳资谈判也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局面——全球化让工资越来越低,打工者还要继续为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买单。

在德国要实现劳动致富几乎只能是一个梦想,各种繁杂的税收自1970年以来增长了42%,而工资水平在过去10多年中降低了4个百分点,有700万德国就业者属低收入人群,他们的工资水平少于平均工资的2/3,这种状况没有改变的迹象。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是全球化的牺牲品,简单的工作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劳动者都可以完成他们的工作,而且价钱要更低。在德国的建筑工地上,外籍工人已经成为了主力军,摘草莓、葡萄和收获竹笋这样的简单体力活德国人不屑动手,德国政府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试图解决低收入者问题,但是到现在为止,政府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德国是一个社会保险制度非常健全的国家,现在很多人干脆靠国家过日子,道理也很简单——吃救济比靠体力要舒服一些。■

环球要刊速览(428)1希拉克告别爱丽舍宫

《巴黎竞赛画报》2007.3.21

他选择了最恰当的时机来告别。第五共和国的历届总统里,他是唯一并非在反对声中下台或者落选离开的人,而在权力之巅主宰了进退。3月11日晚上20点,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的前42天,希拉克主动站在了电视直播台前,他说:今天晚上,我站在你们面前,怀着对法兰西发自内心的爱和骄傲。面对2000万电视观众,他宣告结束40年政治生涯,向历史深情道别。离开爱丽舍宫的日子,他身边将有50年相伴的夫人、宠爱的女儿以及今年11岁的小外孙马丁。在马丁面前,他永远是慈祥的外祖父,不管是在爱丽舍宫还是外出度假,他总要找出时间带马丁散步,和这个小学生讨论各种有趣的问题。在上届世界杯期间,希拉克还利用“职权”带马丁到法国队驻地,把自己家里这个小足球迷介绍给他的偶像们。■

环球要刊速览(428)2昆汀女郎VS罗德里格斯女郎

《滚石》2007.4.16

对于喜好昆汀·塔伦蒂诺式黑色幽默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式暴力美学,以及他们共同沉迷的性感强硬女郎的电影观众来说,你们有福了,因为这两人联手指导的公路惊悚/动作片《刑房》已经在北美上映。在昆汀执导的上半部《死亡证明》中,罗莎里奥·唐森将扮演一位强悍的、试图摆脱连环杀手“惊愕麦克”追杀的公路女郎。而意大利女星罗丝·麦高恩则在罗德里格斯执导的下半部《恐惧星球》中扮演“僵尸终结者”式的艳舞女郎。不可否认,两个怪导演都承认触发他们灵感的是70年代小成本的B级恐怖电影和类似《终极武器彼女》类的日本动漫。如果你能够忍受他们连篇累牍的粗口,大桶大桶的人造血浆,以及暧昧的女同志关系,那么它表现出的怪诞想象力和缜密的情节倒也丝毫不输给今年任何一部奥斯卡热门电影。■

环球要刊速览(428)3濒临瓦解的边缘

《时代》   2007.4.16

对于美国陆战第三师二等兵马修·齐默来说,伊拉克战争的尽头并不遥远。2月2日,齐默在逊尼派武装分子对拉马迪的一次夜袭中丧生,而这是他第一次投入实战。齐默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今日驻伊美军麻烦的缩影,他和许多新兵一样,只接受了9周的基本军事训练,以及10天的急救和关于伊拉克形势的课程,就被匆忙送上前线,成为布什政府承诺的增兵计划的一部分。尽管如此,白宫和国防部的许多官员坚持认为,简化后的训练仍然是充分的,不过这种纸上谈兵的想法正在遭到战地指挥官和阵亡将士家属越来越激烈的反对,许多新兵甚至不能应付武器因沙尘卡壳或分辨敌友火力等基本问题。鲍威尔近日发出警告,如果政策不改变,那么驻伊美军很可能将步他们在越南先辈的后尘,在高伤亡率和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士气低落,最终濒临瓦解。■

环球要刊速览(428)4美国的战争伤痛

《快报》2007.321

马特鲁是纽约郊区长大的孩子,17岁入伍,24岁在巴格达附近遭遇袭击,那是2006年4月26日。从那天开始,他的父母和亲人被推入伤痛中,就像其他3200名在伊战中死难的美国士兵的家人一样。根据《今日美国》的调查统计,美国政府一共向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区派遣了130万军队,这意味着每两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亲人、朋友或者同事被牵入战事,而11%的被调查者表示认识的人里有人在伊拉克死去或受伤。马特鲁是他们那个工人居住区第一个在伊拉克死去的人,也是新泽西地区的第86个。他的母亲将儿子的骨灰盒就存放在三居室的家中,但对客人她更愿意展示儿子的军装照片、曾在儿子尸体上覆盖过的国旗,然后问客人:您想听听吗?电话应答机里面有儿子最后一次和她通话的录音。■ 电影法国德国环球要刊速览美国

上一篇: 水电站移民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