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的专利江湖

作者:黄燕

老套的MP3成了2007年汉诺威电子展(CeBIT)上的热门话题,原因不是技术而是专利纠纷。3月15日,华旗、纽曼、迈乐等多家消费电子厂商在展览会上被德国海关查抄,没收了包括MP3、MP4、PDA、GPS在内的数百件产品。事件主角Sisvel是一家注册在意大利的专利代理公司,每年它都会在CeBIT上寻找侵权产品,去年的检查名单里甚至出现了三星和存储大牌SanDisk,相比已往直接查封展台,Sisvel这次只是没收了部分涉嫌侵权的产品,在许多人看来已属手下留情。

态度强硬的Sisvel并非MP3专利的最大拥有者,因为自MP3诞生20年以来,专利归属一直是一团乱麻。“检索专利文档能查到上万篇,不只一家厂商声称自己发明了MP3。”北京大学长期跟踪MP3专利的魏衍亮教授告诉记者。据他介绍,汤姆逊、飞利浦、德国Fraunhofer Society研究院、法国电信、阿尔卡特-朗讯手中都有专利,拥有300多项专利的Sisvel后台正是飞利浦和法国电信,它负责美国以外市场的专利管理,美国专利则由Audio MPEG公司打理。“CeBIT行动”只是Sisvel工作的一部分,每年都有涉嫌产品被扣留欧洲海关,Sisvel官方网站上列出的授权厂商有797家,其中中国大陆已有110家,根据不同产品收费标准每台从60美分到2美元不等。

MP3的专利江湖0谁使用专利谁付费据说是国际惯例,不过首先得搞清楚交给谁。除了Sisvel、汤姆逊等专利权所有者都要求企业向他们付费,可这一行的规矩是先下手为强。“厂商们的利润就那么多,如果每家公司都来收一笔专利费,许多公司只好选择关门大吉了。”魏衍亮举例说,2005年汤姆逊来中国追缴MP3的专利使用费时大部分厂商已经和Sisvel签订了许可协议,而且他们认为汤姆逊要求收费的专利和Sisvel有重叠,在厂商们的抗议声中,Sisvel在欧洲起诉了汤姆逊并要求法院宣布后者拥有的MP3专利无效。直到一年后双方才达成和解,“当然这不是说汤姆逊不收钱了,而是两家同时收钱再协调分配”。包括微软、英特尔、苹果、索尼在内的300多家厂商向汤姆逊支付专利使用费,其中许多厂商也出现在Sisvel的授权名单上。

交两次专利费已经够糟,更糟的局面是他们很可能还要交第三次。继承了贝尔实验室研究成果的阿尔卡特-朗讯正试图通过诉讼让微软就范,按照Windows销售套数支付MP3专利使用费。尽管2月底一审法院判决微软赔偿15亿美元,一周后二审法院却驳回了阿尔卡特-朗讯的诉讼请求。微软顺势提起了反诉,指控对方侵犯了自己包括多媒体解压技术在内的多项专利。微软认为贝尔实验室拥有的技术是和Fraunhofer Society研究院联合开发的,而后者已经将专利费事宜委托给了汤姆逊。这场打了4年多的官司还在继续,同时被告上法庭的还有戴尔和Geteway,据说苹果、索尼都可能是阿尔卡特-朗讯的下一个目标。许多隐藏在业界的专利权人都偏爱大公司,尽管苹果向Sisvel和汤姆逊同时交纳专利使用费,还精心部署了一批自有专利,今年2月还是被得州一家MP3技术公司起诉侵权,去年苹果已经为此向新加坡创新科技支付了1亿美元和解金。

CeBIT事件后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华旗已经宣布和Sisvel达成了谅解合作,纽曼和迈乐还没进入Sisvel的授权名单。魏衍亮认为Sisvel不大可能主动选择诉讼,“90%的专利官司根本进入不了一审双方就会达成和解,因为这种诉讼旷日持久,花费巨大,在调查期间涉嫌产品还要被扣货,企业损失太大”。根据他的经验,剩下10%的诉讼也只有一半被判侵权,另一半则会被判专利无效。中国MP3厂商在欧洲受挫但并没成为被告,在美国市场更没遇到任何麻烦,专利公司很清楚,和出口海外的销量相比中国市场更为庞大,“比如网络游戏,使用MP3技术但并没有获得授权,这就是隐患”。但魏衍亮并不认为中国厂商只能选择交钱,“在没有专利筹码的情况下,首先要调查收费的专利是否有效,权利人到底是谁,同族专利是如何分布的,从而评估它在专利地图中的分量。针对权利人的谈判和许可实践,我们还可以采集和保全其法律瑕疵,争取用法律实施反击”。他没提到的现实对策是在销售数字上做手脚,而这在业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商业专利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