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神探什么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网络时代的神探什么样0

侦探小说的长盛不衰可以解释为每个人都有解谜的冲动,对当下一季季追看《犯罪现场调查》(CSI)的观众们来说,电视、网络已经提供了更多参与解谜的机会。

放大镜不离手,能分辨上百种烟灰和伦敦各地的泥土,在现场转悠一刻钟就能描绘出凶手的形象,这是福尔摩斯。酷爱和嫌疑人聊天,运用“大脑中的灰色小细胞”靠心理分析找出凶手,这是波洛。既擅长逻辑推理又深谙警察办案程序,这是艾勒里·奎恩。不管去哪儿总能遇到密室杀人或是连续杀人案,这不是金田一就是柯南。

“读者对侦探小说的阅读期待已经不仅仅是看个谜底,还希望从中获取知识。”按照《午夜文库》责编、新星出版社编辑于彦琳的说法,现在侦探小说中风头最劲的是医学类,不少主角不是侦探而是一位法医;然后是历史类,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达·芬奇密码》,甚至还有金融类侦探小说,面向财经读者专门揭秘经济犯罪。

2006年国内畅销书排行榜上曾出现过一本《谋杀的解析》,作者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贾德·鲁本菲尔德,据说此书基于大量史实写成,“以弗洛伊德的著名案例‘少女杜拉的故事’为核心。有人觉得《谋杀的解析》缺乏水到渠成、丝丝入扣的推理情节,在关键线索设置上也有问题,“好比给了你一幅拼图游戏,在你绞尽脑汁仍然无法完成时,他却从背后伸出手来——原来手心里还攥着几块呢”。

这等于犯了侦探小说的大忌,按照美国作家范达因总结的侦探小说20条原则,第一条就是“必须给读者和侦探同等的机会去推理,所有线索都要交代清楚,绝不能把底牌藏在作者手中”。范达因给出的原则还包括,不要把男女之情写进小说,侦探和警方调查人员不能是凶手,不能通过神秘的占卜或是显灵来提供线索等等。其实他笔下的20条原则并没有被彻底执行,名家作品不乏讲述者本人就是凶手的例子,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热衷给牵扯在罪案中的男女牵红线,经常对感情问题絮絮叨叨的老小姐马波尔则广受读者喜爱。倒是一些侦探小说爱好者严格照此创作,推理门户网站上不仅有原创小说还有每周谜题,写的猜的都一丝不苟。

《谋杀的解析》虽然称不上完美的推理小说,当成精神分析的科普读物来看也未尝不可。这类小说国内读者看着新鲜,国外早已层出不穷,和它同期出版的就有《黑夜的意义》、《无辜的人》、《十三个月亮》、《第十三个传说》。《达·芬奇密码》热销全球后,更是冒出了无数以圣殿骑士、圣杯、受难耶稣为主题的作品,比如《耶稣裹尸布之谜》,而这些在国外都被归入推理文学。“其实侦探小说只是推理文学的一部分,它还应该包括解谜、悬疑和惊悚文学,以及报告文学类的真实犯罪记录,国外作家会花几年时间深入一个案件。”于彦琳说。擅长法医侦探小说的康威尔2002年完成的《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就是以历史悬案开膛手杰克为背景,根据血迹、刀痕、证词、死者的尸体和书信等遗物细节,抽丝剥茧拼凑出当年整个凶案的原貌,经过取自证物的DNA认证,康威尔认为杰克的真实身份就是当时的著名画家华特·席格。结论正确与否尚且不论,作者的调查过程的确值得钦佩。

传统侦探小说里警察总是傲慢而愚蠢,凶手多半心理变态,侦探的助手忠实但无能,其他人物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只有侦探一人无所不知,他通常会在倒数第几页突然发飙:“谜全部解开了!”比这更让人受不了的是,福尔摩斯只根据华生的面部表情就推断出他的心理活动,柯南道尔的这段创作其实借鉴了爱伦坡笔下的杜宾,一个看报纸就能完成逻辑推理的侦探。如今的侦探小说中这样的神探绝对是稀有物种,无论官方还是非官方侦探都离不开指纹、血迹和实验室,侦探们也需要团队精神,瑞典作家史华菊夫妇笔下的马丁·贝克探长带领着一支警察队伍,他们的破案过程枯燥而琐碎,但却真实可信。作家们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侦探马修经历了辞职、戒酒、从爱情到婚姻,他的推理能力和他对纽约的了解相比很难说哪方面更出色。

推理文学曾一度走向纯粹的智力游戏,最明显例子是日本侦探小说中江户川乱步开创的本格派,也就是纯推理作品,此后发展产生的变格派则充斥着华丽的密室杀人和不可能犯罪,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变得模糊不清,整个案件成了凶手和侦探轮番展示智力的T型台。推理文学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走向城市小说,以凶案为背景展示社会问题,比如森村诚一的《证明三部曲》和松本清张的《砂器》等。在美国这类作品被称为硬汉派侦探小说,雷蒙德·钱德勒借笔下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之口说出“虚无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一再发生”,在劳伦斯·布洛克的名作《800万种死法》中,马修与老油条警官乔·德金之间有一段简短的对话:“马修,你知道这座城里有什么玩意儿吗?有800万种死法。”800万居民背后是800万种死法,作者借小说展现了纽约残酷的一面,而马丁·贝克最后更怀疑起自己是否应该成为当局的国家机器,侦探小说和罪案情节只不过是作家借用的一个外壳。

在于彦琳看来,国外推理小说和中国读者之间有个断层,现在大众熟悉的还是上世纪初的作品,那是侦探小说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虽然是经典,但已经不能代表新潮流”。在《犯罪现场调查》热播后,另一档电视剧集《识骨断案》粉墨登场,女人类学家在实验室里摆弄摆弄骨头,找到的不仅是线索,还有决定性的证据。这年头实验室取代了推理和心理分析,反正证据会告诉人们一切。美国人还拍过一部名叫《福尔摩斯在22世纪》的动画片,故事从大侦探的头号对手莫里亚蒂教授重现江湖开始,现代警察仍然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于生物技术让福尔摩斯复活。片中华生成了机器人充当流动实验室,各大经典案件也纷纷改头换面,《四签名》中的宝藏在月球,《第二滴血》中丢失的不是元首来信而是电脑芯片,就连福尔摩斯也要依赖DNA检测和互联网才能顺利破案,或许这就是侦探们的未来。 文学小说谋杀的解析网络时代侦探小说推理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