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百万富翁

作者:李孟苏

人人都是百万富翁0

( 英国彩票从1993年开始发行以来,已创造出1800个百万富翁。图为彩票中奖者 )

百万富翁大把抓

百万富翁论堆撮,批发价1英镑10个——英国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CEBR)统计,英国现有百万富翁37.6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170万。CEBR对“百万”的定义是:100万英镑以上的现金,或者有价值100万英镑以上的资产或不动产。

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编了15年富人榜的编辑斯蒂夫·贝瑞斯福说:“我觉得百万富翁在英国的出笼速度比欧洲任何一个地方都快,甚至在全世界都属高速。”他肯定地说,5年之内英国的百万富翁人数将达到75万人。也就是说,在柴郡、爱丁堡郊区、约克、利兹等地每一个有独立住宅的人都是百万富翁,百万富翁俯拾皆是。他还举了个例子,废金属回收业没有知识含量,从业人员多是小业主,他们把废弃金属收到一块儿就挣到了100万英镑。

除了废品回收业,伦敦的私人银行C Hoare & Co统计后发现,房地产业、IT业、公共关系、人员招聘、生物科学、媒体业也是培育新百万富翁的土壤。比如最大的网络零售易货公司Bartercard被英国金融中介公司Universal Direct高价收购后,英国立刻出现一批百万富翁。做生意得到的钱俗称“新”钱,如今,比“新”钱更新的钱是彩票收入。自英国1993年开始出售乐透彩票以来,已经产生了1800个百万富翁。

新百万富翁普遍比较年轻,以往百万富翁的平均年龄是55岁,现在不到50岁。有钱的女人也多了,2006年百万富姐增加了11%,而百万富翁只增加了9.7%。相比男性,女人更多地投资股票,这几年股票行情见涨,她们的收益就大。女人也是撒切尔夫人经济政策的受益者。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针对已婚男女推行独立税收政策,为了少交税,丈夫们纷纷把财产转移到妻子名下,一旦离婚,他们的钱合法地归女人所有。CEBR估计,到2020年53%的百万富人是女性。

人人都是百万富翁1

威尔士阿伯斯维大学现代史教授鲁宾斯坦(W.D.Rubinstein)把英国新百万富翁的增加归因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和自由贸易。1979年,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尚不到全英国人口总收入的6%,到1999年就增加到13%。鲁宾斯坦认为富人没有更富,而是年轻百万富翁的人数增多了。贝瑞斯福则认为英国富人多的一个原因是,伦敦金融城的影响力已经超越纽约华尔街,对全球金融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富人的比例就比较大。

金融城是新富翁文化的发源地。1986年英国颁布《金融服务法》,进行“大爆炸”(Big Bang)式的改革。此时,美国的大公司纷纷入主金融城,新时代开始了。在美资公司的竞争下,为了留住资深高级职员,英国公司被迫支付高薪收买人心,把高薪当新的激励机制。1986年,伯顿服装集团的总裁拉尔夫·郝彭年薪拿到了100万,成为第一个靠薪水成为百万富翁的上班族。时至今日,已有1000个公司高层年薪过百万。

金融城还助长了新富翁文化的流行。每年,魔法圈(指伦敦金融城里著名律师事务所形成的圈子)里有400多个律师年收入达100万英镑以上。他们,还有会计师,深知各种税务漏洞,通过避税、逃税,帮很多人实现了百万富翁梦。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前,英国的所得税率是西欧最高的。撒切尔夫人认为,高税率严重妨碍了个人财富的积累,对经济发展有害无益。因此她降低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83%降到40%,并形成了一个正统思想:向富人征税绝对是件坏事,尤其对外国富人。生活在英国的外国人可以声称自己“居无定所”,这样就可以免交他们在海外的收入税。

而律师们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实物工资,用优质葡萄酒、外国货币、皮草充当部分工资,或者把工资打散为若干笔小金额,如此一来,高级白领收入还不如清洁工,交的所得税急剧减少。金融城也是主要的逃税天堂,律师们帮客户把钱转移到海外,让有钱人变得更有钱。海外的逃税天堂20世纪70年代尚为25个,现在已经增加到70多个,“其中至少35个和英国有联系”,税务公正网的国际协调员说。最近的天堂在泽西岛(Jersey),该岛位于英吉利海峡中,靠近法国海岸线,是英国的皇家属地。英国的几个皇家属地都是逃税天堂。据皇家税务及海关公布的数字,英国每年因各种高明的避税方案而少征到的税款达100亿英镑。

贬值的百万富翁

一对夫妇赢了183万英镑的乐透奖,彩票公司的人很直接地告诉他们,这点钱不值得你们开香槟庆贺。财务顾问也说,100万英镑远不能维持我们概念中的“百万富翁的生活方式”。1956年,柯尔·波特为电影《上流社会》写歌《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时,100万英镑能让你过上仆从如云,出行乘坐私人飞机的生活。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今非昔比了。英国造就出空前多的百万富翁,尴尬的是,他们负担不起百万富翁的体面生活。

今天的100万英镑能做的事有:买到一栋体面的房子,或者一笔还算得上规模的基金。要鱼和熊掌皆得,是不可能的。100万英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却不能让你在被老板训斥时潇洒地拂袖而去。得到100万,也不可能立刻退休,除非你已经59岁了。如果把它们全部投资成债券,一年能收益5万英镑。总之,身上揣着100万,心里却没有100万的感觉。

有多少资产和不动产(不含收入)才能生活得像“百万富翁”?皇家苏格兰银行私人银行部门Coutts Group的研究人员曾为百万富翁勾勒过一个轮廓:在威尔士要220万英镑,诺丁汉所在的东米德兰地区则需要230万英镑。伦敦人的“百万富翁生活方式”包括以下元素:一栋5个卧室的独立住宅,2个佣人,2辆豪华轿车,一艘游艇,法国南部的一套度假公寓,每周出去吃两餐饭,每年2个豪华假期,2个孩子上私立学校。所有条件都满足的话,财产必须过300万英镑。

这个结论发布在2005年,仅仅过去2年,数据就过时了。《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编辑迈克尔·温纳2006年在巴巴多斯过圣诞节,花了9万英镑。300万英镑?“都不够买房子”,他说,他住的伦敦荷兰公园一带一栋联排式住宅都要600万英镑。300万英镑就想过上百万富翁的生活,只能住到人烟稀少的苏格兰赫布里底群岛去。1000万英镑,可能只够买艘大游艇——20世纪60年代,80英尺长的游艇就是大游艇,现在“大”的标准是180英尺以上,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篮球场。50年来,生活必需品的零售价上升了1700%,百万富翁生活方式上的花费却上升了101113%。受通货膨胀所害,百万富翁已经大大贬值。

CEBR预测到2020年房价将上升71%,届时“百万富翁”这一标签还要贬值。因此,何谓“有钱人”,应该重新定义。那么,多富才是富?一本专门研究英国亿万富翁的杂志《财富观察》的编辑认为,资产至少要到1000万英镑,严格说得5000万英镑。《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富人榜目前定的门槛是3000万英镑,很快他们就会提高到4000~5000万英镑。

美国《价值》(Worth)杂志做了个计算,成为“有钱人”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至少要花15年时间。拿到第一个100万的人只能算“学徒”,对待自己的财富尤其小心翼翼。随着投资所得的回报逐渐增多,他们成了熟练工人,也开始知道放纵了。15年后,他们出徒,成为“师傅”,此时才会考虑要为社会留点什么。

新晋百万富翁们显然是不愿浪费15年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做“富人”的,尤其是“乐透”富翁,他们一拿到支票转身就去买了法拉利。传统的金钱观说,法拉利不能带来幸福,富翁们反驳道:“说钱买不来快乐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去哪儿买。”既然有通货膨胀,如果身份会缩水,不如及时行乐。 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