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之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贝)

测谎之难0

皮诺曹很倒霉,他身上被内置了一个测谎仪——每次他撒谎时候鼻子就会变长。很多人认为说谎的人不敢直视你的眼睛,其实不然。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撒谎非常困难,并非人人都有一个皮诺曹那样的鼻子。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人类之所以能相互合作,就因为高度进化的大脑使我们的祖先能辨别说谎者。博弈论研究者认为,识别说谎者的能力对合作的发展来说是必须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类并非如进化心理学家以为的天生能够发现谁在说谎。

因此一种叫做测谎仪的警用审讯工具应运而生。它测的其实不是谎言,而是压力,但它很容易被欺骗,因此它往往不但抓不住坏人,还会诬陷好人。可是美国的保险公司、政府和法律部门每年仍大约会使用4万次测谎仪。肯·奥尔德(Ken Alder)在他的新著《测谎仪——美国人痴迷于它的历史》一书中说,在美国,广告公司用它测试消费者对剃须刀、香烟和汽油的意见,制片人借助它对审查人员的了解来决定该剪掉哪些镜头,冷战期间美国国务院借助它清除同情共产党员的人,以及数量更多的同性恋者。

现代测谎仪起源于古代亚洲的一种审讯技术:审讯时嫌疑人嘴里被塞入干燥的大米,有负罪感的人可能会因此而紧张起来并停止分泌唾液,这样的话他在把大米吐出来的时候就会非常费劲。

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科学的工业管理和智商测验,在它们的激励下,加利福尼亚大学学生约翰·拉尔森发明了测谎仪。它测量几种与说谎并因为说谎而感到心虚的身体特征。因为它同时测量好几种数据,故又被叫做多功能波动扫描器。嫌疑人身上被接上导线之后,会被问上十来个问题。当被问到调查型问题时,嫌疑人的呼吸频率和血压会突然升高。第三个测试项目皮肤电反应记录的是正常的干燥的皮肤的导电性。皮肤有大约200万个汗腺,当嫌疑人感到压力的时候汗腺会出汗,皮肤的导电性就会升高。

问题是有人说谎的时候并没有负罪感,因此当他们说谎时测谎仪的指针不会剧烈地摆动。一些无辜的人因为紧张反而会被显示为有罪。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曾使用测谎仪招聘工作人员,结果一位名叫阿姆斯的苏联间谍通过了测谎并成为他们的雇员,他的活动导致10名在苏联工作的美国间谍被处决。2002年10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一个专家小组说:“不能把国家安全这样重要的事情丢给测谎仪这样一个粗糙的东西。”他们还说:“还没人用测谎仪抓到过间谍。”

测谎之难1( 肯·奥尔德 )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上出售一种便携式测谎仪,“使用非常方便,这可不是谎话。虽然只能用于娱乐,但它是理想的测谎工具。其工作原理是测试声音压力,当人们撒谎时声音压力会升高。下次参加派对的时候带上它,你就可以知道谁说的是真的、谁在撒谎了。当主人说那瓶酒50美元一瓶,你就知道其实它的售价只是2美元”。

可是很多人不会满足于只能用于娱乐的测谎仪。《连线》杂志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为什么不能测出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呢?就像太空计划在冷战期间被认为是能够击败共产主义的东西一样,测谎仪好像是我们击败恐怖主义所需要的东西。”

测谎之难2( 《测谎仪——美国人 痴迷于它的历史》 )

传统的测谎仪显然担任不了如此重任,科学家们说现在有了比波动扫描器更可靠的手段: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它测试的是大脑中的氧气,氧气又跟血液流动有关。血液流动增加说明神经的活动增多。而在1996年有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撒谎时大脑有14个区域处于活跃状态,而讲真话时活跃的大脑区域只有7个,因为讲真话不费脑子。

遗憾的是这种方法也没有它初看上去那样神奇。原因之一是大脑中跟说谎有关的部位是因人而异的,文化、语言、个性、习惯用左手还是右手、性别、用药情况和健康状况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fMRI很容易对付,它检测的是大脑消耗的氧气量,被试者只要深呼吸或者憋住呼吸就能使检测无效。

2月2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cGovern大脑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主题为“测谎是否有科学依据”的讨论会,与会的教授们认为他们有责任阻止所谓新型测谎仪的应用。一位教授说:“跟法律相关的神经科学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行为,而非大脑中血液流动的图像。大脑没有杀人,杀人的是人。”其实早在4个世纪之前,蒙田就已经指出了测谎的困难之所在:“真相的背后有十来万种形式,而且没有固定的范围和限度。” 测谎仪测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