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墙:摇滚史上最出色的一次行为艺术表演
作者:袁越( “平克·弗洛伊德”乐队 )
“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成军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1973年那张《月缺》出版后终于一举成名。乐队成员摇身一变,成了摇滚明星,迷恋他们的“粉丝”数量成倍增长。可是,乐队的主唱兼主要的词曲作者罗杰·沃特斯却对这些只知道追星的歌迷十分不满,觉得他们只会在演唱会上大呼小叫,一点也不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思想。在他看来,明星和乐迷之间就像隔了一道墙,根本无法沟通。于是,他决定做一台特别的演出,乐队成员完全隐蔽在舞台前方搭起的一座墙之后,不和听众打照面。为此他写了几首歌,一部分歌词灵感来源于他的童年经历,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于他变成一个摇滚明星之后的切身感受。但是,整张唱片的歌曲顺序安排,音乐结构,歌曲之间的小过门,以及很多歌曲的歌词等等都是为了这台想象中的舞台行为艺术表演设计的(而不是相反),可以说这张唱片就是这次行为艺术表演的背景音乐。
按照沃特斯的本意,这台音乐会应该全部在墙后面表演。但是,迫于主办方的压力,改成乐队先上台和大家打照面,一边演出一边有人负责在前面砌墙,演出完了墙也砌好了,乐队也很自然地从观众视野中消失。再后来,沃特斯又迫于压力,把音乐会改成上半场砌墙,下半场再把墙推翻,留一个光明的结尾。
砌墙需要搭脚手架,于是有人建议,这些脚手架闲着也是闲着,干脆再弄几个怪物模型挂在脚手架上展览,也算物尽其用。于是,一批古怪的充气怪物模型做好了。演出现场的灯光布景也极为奢华,幸亏他们靠《月缺》赚了很多钱,否则不可能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实际的演出完全按照后来唱片的顺序,一点也没有增减。一开始乐队中规中矩地在台上唱歌弹琴,突然一帮工人大模大样走上舞台,开始砌墙。所用砖头每个都有一米多高,肯定是假的道具。最后,墙砌好了,只留下四个口,露出四名乐队成员的头。之后缺口依次被堵上,最后只剩下沃特斯,他在唱完那句“再见”后,突然消失。《迷墙》的第一张CD的结尾也是这样突然结束的,没有余音。
休息20分钟后,乐队开始唱《嘿!你们》。此时乐队成员完全藏在墙背后,所以开始那句“外面有人吗?”(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恰到好处,每次都会引起台下一阵欢呼。之后,沃特斯从墙后面走出来,坐在一把椅子上。幻灯在墙上营造出一个典型的汽车旅馆氛围,好像沃特斯正一个人坐在屋里发呆。因为整个下半场的舞台上就只有一堵墙,所以有人建议应该利用这个天然的屏幕,制作一些动画放上去,避免过分冷场。于是,动画家制作了两个短片,一个是性交的花,一个是列队游行的锤子。在唱《舒适地麻木》时,另一名主唱戴维·吉尔莫突然出现在墙头上,为大家弹了那段著名的吉他solo。
唱到最后,墙突然倒塌,场面惊心动魄。最后从废墟后走出来一队穿着白色衬衣的乐手,他们手里拿着木吉他、班卓琴、曼陀林、手风琴等民间乐器,就像是一个要去赶集的乡下乐队。这个场景代表了沃特斯的理想,他要让摇滚乐剥掉伪装,重回民间,回归音乐的本性。
这帮民间乐手在沃特斯带领下,齐唱那首《墙外面》。然后大家边唱边从舞台的一侧走向另一侧,鱼贯下场,演出结束。
因为舞台设备极其复杂,演出只在伦敦、纽约和洛杉矶三地举行,获得了乐评界很高的评价。从此以后,玄幻的灯光、古怪的动物模型和充满创意的动画就成了平克·弗洛伊德现场演出的三大标志。观看一场他们的演出,实际上就等于参加了一次行为艺术表演。
那么,《迷墙》所要表达的主题被观众理解了吗?谁也说不清。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艺术家本人却谁都没有理解。这张专辑的制作过程充满了争吵,乐队的其他三名成员都对沃特斯的独裁非常不满。专辑录制完成后乐队宣告解散。
为了不浪费动画家那些绝妙的创意,沃特斯请著名导演艾伦·帕克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用了许多现场演出时的动画片断。沃特斯原本打算亲自出演,结果帕克觉得他不会表演,找来了另一个摇滚歌手鲍勃·吉尔多夫担任主演,让后者成了名。
这张唱片中有一段童声合唱特别有名。那段合唱是伦敦一所中学的学生们唱的,为此他们还集体旷课一天。后来这些孩子们长大了,联名起诉乐队,要求支付版税!也许,这才是真正有趣的行为艺术。
生活永远大于艺术,这一点在“平克·弗洛伊德”乐队身上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行为摇滚艺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