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的虚火,基金的热潮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 在2006大牛市中亏钱的人不少,“股市越来越不懂”是一些资深炒家的感叹 )
赚了指数赔了钱
很多人并没有在这轮牛市中赚钱,甚至还有亏损。在这样的大牛市中亏钱,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炒股。
其实在股市中赚不到钱的不只是中小散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就感叹,“在股市中赚钱越来越难,也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市场了”。这位在股市中打拼多年的人物这样说起他今年的投资经历:“今年年初,出于对资源股的看好,重仓进入有色金属板块,在驰宏锌锗(600497)、江西铜业(600362)上获得很好的收益。进入8月份之后,突然发现赚钱越来越难,尤其是银行、钢铁股的大幅上涨,更让我怀疑自己的投资理念是不是太落后了。比如工商银行(601398)在不到两个月时间上涨了30%,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高估,国有银行的经营现状大家都很清楚,为什么资本市场会给工商银行这么高的估值,仅仅因为股指期货的原因吗?还有钢铁股,比如宝钢股份(600019),国内钢铁市场其实还处于严重产能过剩阶段,虽然局面有所缓和,并不意味钢铁行业已经走出低谷,但是宝钢股份却能在两个月内上涨80%,这完全颠覆了过去周期性股票的概念。”
这位私募基金的老总表示,现在股市上难赚钱,一方面说明旧的投资理念需要更新,同时市场上也有很大程度的博傻,“就像一张一文不值的废纸,只要有人愿意买,多少钱都能卖出去,只要不做最后那个人就行”。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股票市值占了上海市值的将近40%,撬动这两只股票,就相当于撬动了整个市场,只能说现在资金太充裕了,我们这样的私募基金都只能算是股市的小角色了。”这位私募基金经理无奈地笑笑。
( 在股市“二八现象”中受打击的投资者开始将眼光投向基金 )
进入11月之后,股市的推动更多依靠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口中的601398和601988,也就是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这两家超级大盘股推动指数轻松站上2000点,并创下历史新高,缔造出一个大牛市,但是掩盖了大多数股票实际下跌的现实。
牛市有多牛?
股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过去几年,由于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股市并没有体现出晴雨表的功能。我国的GDP每年以10%左右速度增长,但是股市在过去几年却一路走低,甚至一度跌破1000点。这一轮行情从2005年6月的1000点起步,一路飞涨到2273点,如果说过去的股市表现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轮却是大大超前,被中信基金的首席策略师王江平描述为“这是市场矫枉过正的表现”。
这轮大牛市中,股改和新股至少为股指做出了50%以上的贡献。在股改过程中大股东平均支付了10送3的对价,可以视为在股市这一轮上涨行情中,有30%为股改支付对价所致,这样的历史机遇也仅此一次,不会再有。
为了配合股改顺利完成,在一年多时间里暂停了新股上市,直到今年6月中工国际上市。从此,股市的扩容一发不可收拾,解决了股权分置的历史问题后,众多超级大盘股纷纷选择A股上市,其中尤以两只“巨无霸”公司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为最。从沪市市值的变化或许能更直观地看出大牛市的实质。2006年5月31日,市场恢复新股发行之前,沪市总市值为30723万亿元,截至12月15日,沪市总市值达到60108万亿元,增加了29385万亿元,接近100%涨幅。在此期间,沪市共有10只新股上市,分别是大同煤业、中国银行、保利地产、大秦铁路、中国国航、潞安环能、北辰实业、平媒天安和招商轮船。10只新股在12月15日的总市值为12440万亿元,如果算上整体上市的上港集团新增的1200万亿元市值,新股为沪值贡献13640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沪市增加的29385万亿元市值中,有超过50%为新股上市。
如果扣除股改和新股推动,大牛市的光环会失色很多,所以对很多赚了指数赔了钱的投资者而言,也大可不必因为在大牛市中亏钱而惭愧。股市虽然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红火,虽然多少有些畸形牛市的味道,但毕竟还是处于强势上涨中,创下历史新高后,很多人开始反思这一轮牛市:如此巨大的涨幅是否合理?同样是这个股市,为何在2005年6月时只值1000点,2006年12月却值2000点?在这一年半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长期看,股改成功完成后,中国股市建立了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具备了牛市的可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提高,并最终体现在股价上。和过去比,股市环境也健康了许多。再比如过去大股东对上市公司随意占款的现象,管理层也对此刮起了清欠风暴,今年年底将是这些大股东清欠的大限。在市场环境日益成熟和健康的背景下,股市上涨自有其基础。
随着机构投资者的不断成熟,QFII等海外机构在中国股市的规模扩大,也必将带来更新的投资理念。比如人民币升值引发的资产重估,成为今年股市行情的一条主线,银行和地产股的强势上涨,就是人民币升值概念的体现。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甚至熨平了一些周期性公司的周期,比如钢铁类公司异军突起;股指期货的即将面世,使得大市值公司受到投资者追捧。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博傻行为。
热了股市,火了基金
在股市“二八现象”中受打击的投资者开始将眼光投向基金,截至12月16日,共有26只开放式基金的年收益超过100%,51只基金收益在50%至100%之间。基金的高收益引来投资者的疯狂认购,进入12月后,新增基金开户数大大超过了新增A股开户数。
股市火爆带来基金热潮,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仅用一天时间就发行了419亿份,创下最快速度和最大规模的纪录。资料显示,共有92万人成为嘉实策略增长的持有人。投资者的热情甚至超过嘉实基金的预期,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说,“我们从发行前两天的银行预约的情况、嘉实网站的访问情况和客服中心的电话流量,预计到这个基金可能发行规模比较大。为此,我们极大缩短了发行时间,仅发行一天。同时,我们与渠道沟通,希望适度控制申购量。我们还向公司董事会和证监会申请了增补基金经理,在发行前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和安排”。相比目前中国股市的容量,419亿元的基金是否太过庞大?嘉实策略增长基金经理邵健表示,“中国的股市目前只能勉强装下这么大的基金,但是随着中国人寿、平安、中国移动等公司的上市以及大量非流通股的可流通,未来中国股市的池子将足够大”。
在超额收益面前,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基金公司,似乎都淡忘了风险。12月13日下午,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携主要管理团队和投资团队成员跟基金持有人做网上交流,有投资者表示:“本人第一次买基金。我人生买的第一只基金就是你们嘉实策略增长基金。我买之前没有做任何相关功课,就只靠我的感觉。很巧,后来我查了一下嘉实,原来是这么有实力的。我很开心。没有选错。我在这里没什么发表的,只有说:I Trust You!”许多基民就这样将购买基金看作一条发财捷径,想象投入10万元,一年后能够变成20万元,他们甚至不相信基金在前几年曾经大面积跌破1元的面值,很多人对此甚至不相信。
盲目、疯狂的投资就这样涌动。不仅是普通投资者,基金公司也在这波热潮中显得激进有余,从今年8月份巨田货币基金结束发行之后,此后新发的基金大部分都是偏股型基金,很少见到低风险基金面世。
应该说,监管层对于基金的热潮开始有所警惕,中国证监会日前向各基金公司发出通知《关于贯彻落实第31次基金业联席会议精神,加强风险防范,促进基金业健康发展》。证监会在通知中强调,基金公司要加强对投资运作的风险控制,坚决纠正片面追求投资业绩,忽视风险防范的倾向。据业内人士介绍,证监会已经放慢新基金的审批速度,更确切地说,近期不会再批准新基金的发行审批。
投资意识的觉醒?
对于现在普通老百姓抢购基金的热潮,中信基金的首席策略师王江平表示:“老百姓踊跃认购基金,说明他们的投资意识开始觉醒,改变了过去的谨慎心态。国家经济好转了,老百姓也应该搭经济好转的便车。以前想要增加财富,大部分人只有通过上班拿工资这一条途径,现在可选择的途径多了,比如股票、基金、债券等等。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个资产组合,比如以前90%资产是银行存款,现在可以考虑拿一部分买债券,一部分买股票,一部分买基金等等,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来设计恰当组合,不要过于激进。”
据王江平介绍,在美国,每人每月的工资都要被强制拿出去一部分购买共同基金之类的金融资产,通过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规避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也可在退休之后分享基金带来的收益。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基金的总体规模还是很小。王江平表示:“这还仅仅是国内基金业发展壮大的开始,股市上本来就应该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普通老百姓将资金交给基金经理们,能获得比他们自己直接操作股票更高的收益。一方面因为买基金相当于委托专家买股,基金经理的水平还是超过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另一方面,基金能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来获得较为理想的回报。比如今年股市上银行、钢铁、地产等多种板块轮流上涨,基金可通过提前配置资产来分享这种轮动,但个人投资者就很难做到。很多人只是在一个又一个板块之间不停换股,最后可能一个热点也没有抓到。”
对于众多基金超过100%的超额收益,王江平认为这样的水平明年不可能重现,王江平分析,在基金今年的收益中,大概有30%左右是股改、20%左右是新股上市带来的,可以说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市场行为。对于明年的基金收益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王江平认为应该在30%左右。 股票基金股市投资王江平热潮股改虚火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