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裁者皮诺切特去世
作者:薛巍(文 / 薛巍)
12月10日皮诺切特去世的时候,有人哀痛,有人因为他没有受到法律的惩处而感到遗憾。
1973年9月11日,时任智利陆军总司令的皮诺切特发动政变,推翻了民选的阿连德政府,建立了军人政权,他一直统治到1990年3月11日,在保留终身参议员席位的同时,把权力交给了民选总统帕特里西奥·艾尔文。
执政期间,皮诺切特实行铁腕统治,在他任内共有3000多名反对派被迫害致死或失踪。同时,皮诺切特在任内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把智利经济带上了良好的发展轨道。因此,12月10日他去世的时候,有人哀痛,有人因为他没有受到法律的惩处而感到遗憾。
巧合的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新保守主义先锋珍妮·柯克帕特里克和皮诺切特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前二位都曾从理论上为皮诺切特辩解,但从结果上看都不太站得住脚。《经济学家》说:“芝加哥学派把智利当做实验室,完全不计社会成本。他们错了:固定利率和不受管制的银行私有化引发了1982年、1983年的经济大衰退。”柯克帕特里克在1979年发表的论文《专制和双重标准》中区分了右翼专制主义和左翼极权主义,她说专制主义尊敬传统的神明、遵守传统禁忌,更有可能转向民主。但皮诺切特也是因为失算才被迫下台的。他以为自己能获胜才安排了选举,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从相貌上看,皮诺切特是个典型的拉美独裁者,穿军装戴墨镜,留着小胡子,目光凶狠。他非常粗俗,常常在开会时用手枪敲桌子。智利政府的首位发言人说,1973年该政权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怎样让这个沉闷的人衣着、谈吐更像一位总统。他的生活很有规律,一丝不苟,从不抽烟,很少喝酒,表面上看他是一位简朴、自律的军人,每天只睡5个小时,早上5点半即起,可后来发现他持有假护照,在海外有2700万美元存款。
皮诺切特1905年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码头的文员,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入读了一所军官学校。16岁的他瘦弱且不够热心,申请了三次才成功,这一屈辱使得他终生不懈地健身。他用了16年的时间从少尉升至少校。军旅生活勾起了他对地缘政治学和历史的兴趣,后来他当过军事教官,还写过几本教科书。
他对国内政治兴趣不大,被视作一名本分、忠诚的军官。在政变前不到一个月还被阿连德任命为陆军总司令。虽然后来他说早在1972年他就参与了政变的策划,其实他很晚才成为政变的同谋,主谋是当时的海军上将和空军司令。然而政变不可能不征得陆军总司令的认可。一旦争取到了他,再加上美国的支持,政变就发动了。总统府遭到飞机轰炸,阿连德自杀身亡,抵抗被镇压,左翼政党被取缔,实施了审查制度,大学受到清洗。虽然其他拉美国家独裁者践踏人权的暴行更甚,但国际社会对阿连德民主政府及其实验的同情使皮诺切特成了最著名的也是最遭人恨的独裁者。
后来他成为第一位按国际人权法被拘捕的前任国家领袖。1998年9月他对伦敦做非正式访问,本来只打算停留一两个星期,结果到2000年3月他才得以回国——1998年10月16日,英国警方应西班牙政府的要求拘捕了他。智利人坚持皮诺切特享有豁免权,结果这中间的16个月上演了英国外交史和司法史上最离奇的一幕。恼怒的皮诺切特发表了一份声明:“我很难过,被捕使我改变了对英国的看法。我本来以为人们在英国可以自由走动。我不应该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受到外国检察官的指控。”他提醒英国人,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他向英国提供了很多情报。最终皮诺切特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给英国解了围。
他不怪自己心狠手辣,只怪对手不听话:“自从1973年的事件以来,在1/4世纪里,我一直忍受着良心上的不安和记忆的折磨。我多么希望这些从没发生。我多么希望在我提供安全保证的情况下阿连德主动下台。但他没有选择这样做,他选择了自杀。”
11月25日是皮诺切特91岁的生日,他妻子站在他旁边代他宣读声明,他以爱国的名义为自己的暴行辩解:“我尤其热爱祖国,我对为了让智利更伟大、免于瓦解而做出的一切负有政治责任。”他认为当年阿连德政府造成了政治和经济危机,推翻他的军人政权让智利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家。他不认为自己是政变领袖,而是打赢了内战的人,他以功臣自居,自己动手打扮历史:“一旦政治热情和怨恨风消云散,历史将客观地宣判我们的工作,是我们让智利成了南美洲的老大。” 独裁者皮诺切特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