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派哥特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林鹤)
( “心灵别墅”的北面,明显表露出材质色调的丰富多变,让这座轮廓方正的小房子显得一点也不僵 )
荷兰中部的弗莱福兰省说是个省,其实在1986年才有了建制,通共不过管着6个城市,却也自己有一面旗,这可和我们习惯印象里的“省”太不一样了。更逗的是,该省的城市阿尔梅勒(我国台湾译名叫做雅尔梅)原是无中生有的,全靠人工填海才堆出了这么个造物。大概就因为这等出身,无论讲起这个城市的什么事儿,人人上来都要先说,“阿尔梅勒是荷兰(或者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从零变到任何一个数字,其中翻的倍数都是无穷大,现在阿尔梅勒的人口超过了17万,要说也是发展得够快的。
正因为是无中生有,就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在1989年名为“Ongewoon Wonen Ⅱ”的一次住宅设计竞赛中,年轻建筑师凡祖克(Ren van Zuuk)拿到了头奖,那年他才27岁。凡祖克的方案名字古怪,叫做“心灵别墅”(Villa Psyche),但它外面的模样看起来并不太古怪,在一个以“非凡生活”为命题的竞赛中获奖就有点古怪了。更古怪的是,在竞赛结束后,居然有40多家企业向凡祖克提供赞助,拿出自己生产的建筑材料来,帮他把这个方案盖成了真正的房子,而且并不要求借此大做广告。于是,凡祖克本人做了房主,占住了阿尔梅勒的De Fantasie路9号,是这条路上的第一户住客。Fantasie这个路名怎么看都和“幻想”一词有点瓜葛,或许恰是故意挑选出来的名字,因为阿尔梅勒市为这一带地区制订的建设法规非常宽松,好像很愿意容许大家尽情幻想似的。
凡祖克的家是1992年盖完的,次年,他才在这座房子里开始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而且直到现在还坐在里面努力工作着。这说起来又是让人不解的另一古怪之处:凡祖克事务所连他本人在内一共有5位建筑师,都挤在这屋里十几年了,居然没有急着搬家。“心灵别墅”是个很小的建筑,平平的两层高度,内部空间关系也非常简单,是个很爽利的设计。住一家人或者做一处办公室都还不错,但是一身而兼二任的话,那面积可就不太够用。
阿尔梅勒本是填海而成,地平低在海平面以下,充沛的水系自然并不稀罕。“心灵别墅”临着一片湖和一条溪流,基本朝着正南北方向,宽宽地坐着,却不知这两系水道里流的是海水还是淡水?南向是阳光好的一半,一楼做了卧室、二楼做了多功能的起居。北面怕它阴寒兮兮的,则做出一个两层通高的大空间来,从功能上看,算是把门厅、客厅、厨房加上楼梯间都捏作了一团。由于二楼的起居空间只有栏杆与它相隔,所以实际上除了卧室那一组房间以外,在“心灵别墅”里,空气是到处贯通的,南面照进来的阳光也可以穿过起居部分,照进北半边,充分发挥了整座房子进深比较薄的特点。倒是南边的两间卧室一直连着卫生间一律开的是视线以上的条形高窗,说不准还不如这通畅的大空间里明亮呢。
因为有40多家材料供应商,所以“心灵别墅”的外观乍看上去颇有点驳杂散乱,除了头上戴着个大顶子以外,最触目的就是在它的西端一道简单笔挺的踏板楼梯。这道楼梯贴在一层的西墙外,很直白地把人带上了二楼的阳台。阳台其实是楼下卫生间的屋顶,把着建筑的西南角,头顶上也罩着和全家一例的大顶篷,是个品茗曝日的安顿处。稍微转身,可以随手推开旁边玻璃墙上的一道小门,就直接撞进了二楼的起居空间。当初无论是设计方案还是实际施工的时候,凡祖克大概并没预备真就在这所房子里工作,二楼本应是自己家人消消停停赖着发呆的地方。如今把事务所挤进来,全家上下最完整、最宽绰的这一截,理当全拿来充作办公空间了,于是原本留给主人随意游走于室内外不同标高之间的空子,可以物尽其用地变成建筑师们方便的出入口。
真正的大门设在阳台踩着的卫生间的背后,建筑的西北角上。一面夹持着卫生间的北墙,一面夹持着从北立面上延伸过来的梁状支架,头上还照例是那笼罩一切的大顶子,于是这个大门尺寸虽小、式样虽简,却也有一副相当气派的造型仪仗,容不得人轻乎了它。进得门来只见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细瘦空间,满眼俱是四棱八叉的线条交错着。定心细看,除了质地色调参差龃龉的多种建筑元件以外,大吹拔里真正额外添加的成分,只有贴着房子的东北墙角处曲折一列厨台而已,它虽非建筑筋骨,却是居家之本。所以,要想洗去些纷乱抽除些琐细,不拆房子拆家就别想了。充塞着整个视野的,全都是各种各样的建筑细部,从不同的墙面材质到多变的结构元素,在这逼仄的地方挨挨挤挤。最碍眼的当然该是不知收敛杵在当心处的家伙,厨台前本来并不宽裕,被屋里这架主楼梯施施然一站,就更是无端低矮下来,在整个高大空间里隔出了别一种的角落感。依其刁钻古怪而言,主楼梯和室外那个简单直接的兄弟完全不像,虽也是一副踏板当道的模样。既然设在室内,它的栏杆扶手和踏板就都用了木料,让人接触起来柔和温润些。由于北半部空间整个都是不规则的,这架楼梯也就趁机不规则起来,越走越窄一路乜斜着走上去。它这乜斜当真是醉酒般的态度,左半边仍然像模像样地是个正常楼梯的式样,右半边可就缺掉了栏杆扶手,听任它豁着口子。进而,支撑楼梯的底梁也如两腿绊蒜,一左一右的步调并不一致,右边的底梁毫无道理地直向左边插了过来,既不和踏板的右边缘平行,也不是楼梯的居中轴线,完全不成个道理。所有踏板虽是越来越窄,却都坚持不理睬底梁的转动,也不理睬卧室北墙那道毛玻璃弧面越来越逼近了,只肯对直了最初起步时的方向,可这方向又是和走到二楼时接着的平台边沿乃至于镜面墙壁的方向都不相干。如果说,在扶手和底梁上做出的变化只是看着眼晕而已,那这踏板既窄又拧的走法可就着实是走起来也不舒服的,它变了个自在自为的主人只管自己上楼去了,对来客是不屑一顾的。
( 回头看大门口,楼梯和门里门外的柱子以及弧面毛玻璃墙叠影之后,凌乱的线条就更多了 )
毕竟楼梯的乜斜只需应付了小范围的受力变化就容易做得成,不过是个小把戏。真正让这房子特异起来的却是它的整体结构,那也是乜斜着的呢。从远处一目了然的那一整个大顶子,是由4根Y字形的钢柱支撑起来的,其中最西边的一根柱子探出了大门外,立在门口的雨篷下,是最乜斜的一根。这4根柱子顺着一道非常平缓的弧线排列着,切进了原本方正的外墙轮廓,切出不规则的室内分野来。凡祖克原先想把这4根柱子都做成木头的,但是要想做成它们的位置变化,势必就会引起每根柱子的形状和受力都有变化,而且最西边的那根柱子向南挑出的距离也太远了,所以最终还是用了钢,它们辛辛苦苦挑着的担子可不止屋顶几片瓦这么轻松。Y字形分叉的核心处是一道水槽,形成了凹陷的屋脊,两旁顺着柱子的上表面探出了薄薄一层翻卷的金属边,其实是在屋顶上藏着收集雨水的水箱。这才是全家上下最大的一份荷载,和它比起来,墙壁和地板真是轻得多了。4根Y字形柱子承载了全部的结构功能,看它们穿插裸露在内外空间里,反复表现着半拱的形状,让人想起哥特式建筑的飞拱扶壁,却又有为庄重古典所不齿的纷乱落拓。凡祖克当年在艾恩德霍芬理工大学一直学到硕士的主科是“建筑技术”,所以他的房子才会像哥特式一样,立足于结构创新。■
( 楼上的多功能起居部分,通敞的带形窗南北对开,可以看见南窗外还有一对小钢架在起辅助支撑作用 ) 哥特式建筑楼梯未来派室内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