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刘伯温死于明洪武八年(1575)农历四月,65岁。朱元璋是洪武六年因刑部尚书吴云奏他在谈洋有王气处修墓,设巡简司与百姓冲突,取消了他的俸禄。他此年七月入朝,到七年下半年染病。八年初,朱元璋作《御赐归老青田诏书》,让他回乡。按记他事迹最详的《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说法,谈洋事是因胡惟庸与他结仇而遣吴云诬告,朱元璋“置不问”,他入朝引咎自责,胡惟庸借给他看病而下毒。《明太祖实录·刘基传》说,朱元璋夺其禄,但放了他儿子,在引让他归老诏书时做了篡改。再查谈迁的《国榷》,洪武六年正月甲辰中有谈洋事,记“上夺基禄,基大惧,入朝不敢归”,与“行状”截然不同。又引许重熙说,是吴云在洪武五年奏此事,未必与胡惟庸相关。此书洪武六年八月有朱元璋因刘基未陪祭孔子而停他一月俸禄记录,胡惟庸在场就未被罚。两件事,清楚可见朱元璋与刘基当时真实的君臣关系。

刘伯温死,朱元璋没任何表示。奇怪的是,连与他最亲近的宋濂等也都未留下碑文、行状之类。联想胡惟庸案后,大量历史痕迹被抹杀,刘伯温之死大约难有真正的真相。所以,孟森先生上世纪30年代作《明史讲义》,讲洪武诸大事,也只提出疑问说,都说刘基料事如神,如真有秘术,为什么谈洋请设官位,不能预防其讦;胡惟庸下毒,不能先察其奸?

其实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就出版了杨讷先生的《刘基事迹考述》。杨先生是元史专家,他认为《故诚意伯刘公行状》是为朱元璋借刘基杀胡惟庸而设的因果,很可能是王景在建文元年伪托了黄伯生写于洪武十六年。洪武十六年与建文元年距17年,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十四年胡案已清理完毕,从时间上说,我倒觉得这行状正符合当时朱元璋的需要。

杨先生在“考述”中认为,刘伯温应是老病而死,所据材料除朱元璋的“归老青田诏书”,还有宋濂写的一篇《恭题御制文集后》。宋濂在此文中记,洪武八年三月壬辰,朱元璋送他一部“尚秘藏禁中”的文集,受赐者当时仅他与李善长、胡惟庸三人。宋濂此文记,朱元璋这天在朝上问刘基何日成行,“臣以翌日对”。朱元璋问:“病势不革否,还可自力至家否?”这个“革”是“危急”的意思。宋濂说:“时基有霜露之疾,上悯其为开国旧勋,特降手赦,令起居注郭传宣示之,俾还山以便侍养。”

宋濂说的“手赦”就是《御赐归老青田诏书》,读这份诏书,开头就是:“朕闻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意思是,忠臣为国,可以不求自己名声。随后回顾,说自己率六军下双溪时,刘基还在括苍未附依,是“白面书生,不识时务”。历数他功绩后说,在定功行赏时给他爵名,是为让他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保垂名不朽。他说,谈洋事,正因君臣之谊,才“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最后又强调:“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此,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括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联想朱元璋在稳固自己权力过程中对一系列勋臣的杀戮,这份诏书中的“君臣两尽”真是很有深意——他说只有归老才能不朽,相比别人,也许他确实给了刘伯温最好的结果。

按杨讷先生说法,刘伯温的作用是因胡惟庸案而有意放大的。为什么放大?首先因屡兴大狱改变了他的排名——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被杀掉,文臣中就剩他了,而胡惟庸的奸正好衬他的忠。杨先生认为,朱元璋成帝后之所以不重用刘基,是因他开国后要提倡忠君,刘基有仕元二十年背景,不能成榜样。吴晗先生《朱元璋传》中,则把刘基命运归为“淮人”对“非淮人”的排挤。我却觉得,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没把他当成相才。

刘伯温留下诗文,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有林家骊点校本,共26卷,其中第一卷与最后一卷分别是《郁离子》与《春秋明经》。《郁离子》是他名声最大的著作,为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48岁)面对朱元璋大兵压境,辞官隐居故里而作。“郁离”是竹的别名:“繁阴上郁郁,促节下离离。”“郁”是茂密,“离”除分离的意思,还是灵鸟名称,“双莺游兰渚,二离扬清晖”,“长离”即“凤”。称自己为“郁离子”,本身充满寓意。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思考执政理念的寓言集,刻薄些说,可以看作他专为出山投靠朱元璋的献礼。

这部寓言集以《千里马》始,《天难》结尾。第一篇《千里马》讨论用人,第一个寓言说,郁离子的马生了匹好马,牵到京师,皇帝派太仆检验。太仆说,马是好马,却非冀地所产,就把它养在了外厩。南宫子由此告诉郁离子,炎帝的熹华之山上有绀色之鹊,生下来就与众不同,以为只有凤凰能与它相似,就道凤之道,立凤之志,想以凤鸣天下。爽鸠对它说,古人以木偶做神像,后人用泥偶,求心诚而非貌肖。今天你反了,不鸣则已,鸣必有祸。绀鹊不听,于是各等鸟兽都被它的叫声扰动,西王母听了谗言就让将它赶走。它被赶到海边,羽毛掉尽,鹜还把嘴里叼的箭射中它脖颈,使它几乎丧命。这故事,我觉得多少有启发认知他这个人才的意思。

《天难》结尾,郁离子则发一通感慨,边哀叹“三王既没,孔子道塞”,“无人以救之,天道几乎熄矣”,边表示“愿与公子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肆礼乐,以待王者之兴”。怎么都像急于要将自己卖出去。

此书中我实在看不到那种超然物外的云游之气,多是自以为居高临下的治国之策。比如:“治天下者,其犹医乎。治乱,政也;纪纲,脉也;道德、政刑,方与法也;人才,药也。”“秦用酷刑苛法,以钳天下,天下苦之。而汉承之以宽大,守之以宁壹,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可惜这种理论在朱元璋看来,不过是方术皮毛,谋士是谋不了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郁离子》有魏建猷等点校的上海古籍单行本,但现在书店里还能见到学林出版社的译注本是万万买不得的。这个本子将此书18篇拆成181段,打乱重新编排,不仅错字多,而且将一个完整躯体凌迟成杂乱无章,阅读时须重新拼装,也算古籍普及中一种超级的恐怖了。■ 郁离子宋濂明朝刘伯温朱元璋胡惟庸

上一篇: 分子侦察机
下一篇: 床宽1.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