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作为一种商品
作者:贾冬婷(文 / 贾冬婷 李孟苏 钟和晏 于萍 舒可文 苗炜 李论)
“噢,大娘!出门啦?买佛龛了。”
“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这能说买吗?这得请!”
“噢,大娘,我不懂。您多少钱请的?”
“咳!就他妈这么个玩意儿,八毛!”
这是侯宝林、郭启儒演出的一段相声,这段对白让人发笑的地方并不在佛龛,而在于大娘对于作为宗教的佛龛和作为商品的佛龛的双重态度。其实佛龛由一块木头转化到受人膜拜的整个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状态:在工匠手里,是“活”;商人手里是“货”;只有被人请回家才是“佛”。住宅也一样:在建筑师手里,是“活”;在开发商手里是“货”;只有被人买了住上才是“家”。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一堆原本分散各处的砖头瓦砾被聚集到一起,以某种方式重新组织起来,不断地被赋予意义和价值,最后变做一个包容身体心灵、承载爱恨恩怨、见证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的场所。
现在,有人会把佛龛请回家,或者在地下室里设个佛堂,甚至有开发商专门给你修个坐禅的冥想室。那些面积真正宽裕的房子,往往会奢侈地给每一个萝卜都安排一个坑:图书室、画室、吸烟室、弹子房、早餐室、育儿室……这么些个名目大概真得地广人稀到一定程度才能想得出来。而买不了大房子的人也会学佛,他们要控制自己的贪、嗔、怨念。
一位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多年的策划人员,在给《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大的生活空间才算合适?哲学的问题自然要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解读。按照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来看,这第一层生理的需要,恐怕一个卧室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就能解决问题;第二层安全的需要,这里似乎不存在什么空间拓展,而是加上防盗门安上防护网,最好门外再加上什么摄像等等;第三层,感情的需要,单人卧室变成了双人卧室,开放式厨房更利于二人世界的情感交流,卫生间最好安个按摩浴缸,女主人当然需要有步入式衣柜好给男主人以变身的惊喜;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看来男女主人应该有各自的卧室和书房来保有各自的隐私,然后需要客房若干以满足各自亲戚朋友的不时拜访;第五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显然就无法简单量化了,音乐人电影人是不是应该在家里准备一个小型影音室,空间太小还会影响音响效果,运动员应该准备一个家庭型健身房,艺术家自然需要有个画室或者冥想室什么的,至于那些诗人或文学者,能匹配他们的就是那上帝创造出来的万能的花园了。
照此说来,是不是越大越好呢?但给你故宫,够大了,敢住吗?给你个带两层地下室、酒窖的豪宅,你又驾驭得了这房子吗?
如果你有信仰,可以听从一位神学家的教诲:“从基督方面看,下列做法也有意义:不时时刻刻追求,不时时刻刻想方设法购置一切;不受威望和竞争规律的控制;不崇拜富有。这是基本的态度:俭朴谦逊中的满足和泰然处世的信心。这一切都和蝇营狗苟、胆大妄为的傲慢及在物质上的富人和穷人都能见到的那种患得患失针锋相对。”
信仰是有好处的,不论是参佛还是听从基督的教导,思想也是有好处的,民主是有好处的,自由也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一个社会,人们从以上这四个方面都得不到什么好处,就知道钱能带来好处,那奴役我们的又岂只是一两处房子,我们的心都被奴役着。所以,认真思量所谓“房奴”这个称号,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悲哀之处,但正是房子带给你成就感、家庭的快乐、阶层的归属与身份识别。
一位在英国学建筑的博士生,对《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说:“我在剑桥大学看到的一个小住宅,以我的生活方式、欣赏水平和经济条件来看,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好的家,非常朴素同时又非常丰富。房屋主人是一对夫妻,他们在剑桥附近寻找老式住宅,看中这栋小楼,买下来,在一位建筑师的帮助下,一点点改建和翻修。屋里有许多画,现在大概很值钱了,但当初都是他为周济穷哥们儿买的,几英镑一幅,夫妻两个退休之后回爱丁堡,房子就捐给了剑桥大学。现在大学免费向公众开放,屋里的画,剑桥的学生可以借画拿回宿舍挂。”
你可以在网上看到这所房子,http://www.kettlesyard.co.uk/,但在中国却未必能买到这样的房子,主人对待房子的态度也许能有些借鉴意义,轻松、富有艺术气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洒脱。许多房子都号称,我们给你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方式,然而,是生活方式、是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房子。■ 房子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