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女网:一个和若干个冠军(39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 2004年8月22日,李婷、孙甜甜获得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子双打冠军 )
2006年8月8日,离北京的奥运会开幕,还有两年。
对于中国女网,如果寻找奥运的标志性事件,不是两年后,那是两年前。雅典奥运会,中国女双选手李婷、孙甜甜首获金牌。看上去,这枚多少显得“意外”的金牌,在中国当时创纪录的32项冠军背景下,不那么被人过分重视。但是,这个冠军两年之后,还是中国女双,郑洁、晏紫再获澳网与温网两项大满贯冠军。这条上升的轨迹,让人对两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充满了真诚的想象与期待。
至此,两条似乎平行的曲线——中国与世界无可逆转地重合。
那条女子网球的世界曲线,80年前——这项运动最初时刻,法国人苏珊娜·朗格伦第6次获得温布尔登网球赛冠军后,被更居统治与话语权力的文人赋予这样的评判:“她一个人具备了几个人(芭蕾舞演员)动作才能出现的线条。”苏珊娜被比附的是芭蕾。这在当时,算得上最高的形容。此后,女网与芭蕾,成为这项运动被描述的基本“方法论”,甚至到了以肌肉与力量著称的纳芙拉蒂诺娃,她尚被认为,“她的芭蕾不再是古典的《天鹅湖》与《吉赛尔》,而是《林中仙子》与《驯牛赛会》”。优美的女子网球延伸出的曲线波折,开始是时尚。1949年,美国选手莫伦参加温网,“摄影记者为了争抢躺在地上的最佳拍摄位置而挤作一团”——莫伦出场时穿了一条很短的网球裙,里面精心装饰着粗棉花边内裤,而且若隐若现……又过了20年,被称为“金夫人”的比利·琼·金与55岁的男选手波比·里格斯进行了一场“男女大战”,并创下仍无人可破的观众纪录:3万人到场。这场比赛,以及“金夫人”成为女权主义者最乐意拿来说事的例证。这项有着广泛人缘与复杂起伏的世界曲线,最终进入最为主流的社会体系,今年3月《福布斯》公布去年世界女子运动员收入排行榜前5位中,有4位都是网球选手。
看起来,网球进入中国时间,与它在欧美流行时间相差不远。1910年南京举行的第1届中国运动会,总共4个项目,其中之一,就是网球。末代皇帝溥仪也是网球爱好者,从北京迁至天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网球场。这条中国曲线也因此方向有变。中国网球队第一任领队杨明训总结:“在中国,这项运动由此被称为‘贵族运动’了。这其实并非西方人的真实称谓。”1972年,中国恢复网球运动时,那一届选手,比如后来培养出李婷、孙甜甜的余丽桥,在参加第7届亚运会时,碰到以色列选手,“全部弃权”。这项运动的政治色彩,跟它被称为“贵族运动”一样,再次偏离主轨道。这时候,网球在中国确实也称得上“贵族运动”,——1977年,内地全部网球场数量加起来,还不如香港的数量多。但是,奥运会的项目里有网球。中国的“奥运战略”,这项运动无可放弃。当李婷、孙甜甜真的为中国拿回第一枚奥运金牌后,这项运动以及获取更多金牌,就不再仅仅只是专业人士的期待。在雅典奥运会前,中国女子网球的战术之变,即参加能够获得世界排名的积分战——进入职业比赛。此举不仅随即帮助中国收获了奥运金牌,也开始将中国曲线与世界曲线融合。
从网球运动专业的角度观察,它是三小球里“最大”的一个,“它考验的是人的有氧与无氧混合运动功能”——一般认为中国在隔网对抗运动,比如乒乓与羽毛球,都占有优势的传统认识,对网球似乎并不合适。郑洁、晏紫的教练王良佐说起网球,“这项运动,需要心理承受两方面压力,一是长时间,二是强度”。所以,王良佐说起那些顶级赛事温网、美网,“到了关键时刻,甚至要恨对手!”相比其他奥运项目,在欧美有着极其广泛参与度的网球运动,对于中国选手,已经变成了硬项目。
离开过于专业化的网球运动本身,在西方更具社会主流价值特征的这项运动,中国与世界曲线的重合,仿佛是一个隐喻。细察那些从世界第400位左右开始攀升的中国女网选手们的历程,或者它更形成了一个新的象征。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现在亦开始由“世界工厂”往“世界实验室”转型。这种种思考,使我们选择女网作为奥运倒计时系列报道的第一个项目。
女网传奇人物“金夫人”的第一个冠军是温网的双打冠军,由此起步,她获得了温网20座奖杯。奥运女双是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这其实是中国的起步,若干个冠军……在起步之后。■ 女网冠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