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李菁

(文 / 李菁)

“中国网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0( 万伯翱(右)与萨马兰奇 )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女网在最近几年连续取得了几次重大突破,就您个人而言,印象最深、感到最兴奋的比赛是哪一场?

万伯翱:对我来说,最激动的当然还是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孙甜甜拿女双金牌的那场比赛,因为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外界也许对这样的结果感到突然,认为这块金牌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从事中国网球运动的人都知道,这块金牌来得并不偶然。

在中国网球管理层里,一直有一个战略性的、秘而不宣的计划,那就是以女子双打为突破口,为此很多人付出了很多年的努力,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颇有远瞻性的战略,终于在雅典奥运会这个具体战役上成功实现了。后来郑洁、晏紫在澳网、温网上连拿冠军,也完全证明了我们在这一项目上具备了这样的实力。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中国女网取得了这样的突破,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万伯翱:我觉得从根本上讲,还是跟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我记得1977年,整个大陆的网球场数量,还不及香港一个地区的数量。而现在,据我所知,像内蒙古自治区的网球场数量,都大大超过香港特区。

受父亲影响,我是1986年从部队复转到国家“体发”后开始打网球的。那时网球确实属于“贵族运动”,玩的人大多是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很多省会城市都没有网球馆。而现在,网球也悄悄走入寻常百姓家了。经济发展使网球运动的门槛降低,为网球培养了群众基础。

我经常拿网球和乒乓球项目比,实际上乒乓球也被称作“桌上网球”,这两个项目有很多相似之处,灵敏的步伐、准确的线路、充满力量的发球,这些都需要队员有极好的基本功训练,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群众普及。为什么乒乓球优秀队员能层出不穷?最鼎盛时,中国乒乓球队能选出三支国家队水平的队来角逐冠军决赛,什么时候网球能达到这么普及,我们的网球就大有发展。

当然,中国女网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最重要一个因素是,走职业化之路,跟世界接轨。网球的先进技术发展很快,不打世界级大赛,不面对面较量,一定冲不出去。像现在中国队员排名最高的是李娜,打到了前30名,就在几年前,这都是难以想象的。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就中国女网一些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外界争论很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万伯翱:目前“举国体制”还是我们的现实,而且我认为要想继续有所突破,还要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一个队员出去比赛,我们配备了专职医生、营养师、按摩师等等,保证队员出去后,心无旁骛地参加比赛,这是我们现在的优势。

从另一方面讲,网球也是最具个性化的运动,鼓励个体发展,像莎拉波娃,很小就被送到美国训练、打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现在有的队员,比如袁梦,个人出钱训练、比赛,也完全走个人职业化之路。虽然她的个人成绩暂时没有大突破,但也是中国运动员培养训练的多种形式之一,也是好事。

但从另一方面看,在我们目前的经济实力下,完全“个人奋斗”式的体制还有很多弊端。像刚才提到的袁梦,因为资金有限,出去时不敢住太好的宾馆,也不舍得买最好的营养品,其他相配套的东西肯定供应不上,运动员要为这些琐事分散精力。当然,从长远看,运动员体制以后还要朝多元化发展,肯定会有改变,我也不反对,这也可以随时探讨。

三联生活周刊:您父亲对中国女网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反应?

万伯翱:父亲一直非常关心中国网球的发展,这两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他几次亲自去现场为中国选手加油。今年1月27日中午,他在家里看了澳网女双决赛直播,特别激动,他说:“这两个女孩太顽强了,我要请她们吃饭!”熟悉父亲的人都知道,退下来十几年了,有“三不”政策:不参加剪彩奠基,不担任名誉职务,不写序言不题字。这么多年,很少抛头露面的他第一次提出来要请人吃饭,兴奋之情可以想见。

很巧的是,2月14日那天,父亲在先农坛打球时,正好国家女子网球队也在那里训练,网球馆馆长拨通了女网的电话,父亲亲自对她们说想见见国家女队的孩子们。郑洁和晏紫马上赶过来,和父亲举行了一次双打比赛。比赛前,父亲开玩笑说:“你们得让着我一点!但除了我,你们谁也不能让!”父亲和搭档最后以7比5“获胜”。

三联生活周刊:万老打网球也有76年历史,是否可以说,他本人也是网球在中国发展的一个见证?

万伯翱:对。父亲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学会了打网球。那时他还是曲阜第二师范学校的学生,当时网球和乒乓球在中国算是新玩意儿,球场都是用石灰在土地上画出来,中间竖起两根木棍,球拍是木制的,拉线也是牛筋制成,最便宜的也要5块大洋。由于买不起球拍,父亲就向别人借木拍子用。

改革开放后不久,父亲被第一次“解放”,在负责使馆区建设时,为了驻华使节活动方便,力排众议在国际俱乐部建了一个标准的网球馆。老布什上世纪70年代以后当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时,主要的体育锻炼就是在国际俱乐部打网球。1985年,当时任美国副总统的老布什访华,与比他大8岁的父亲在这里搞了一场对抗赛。他俩后来成了球友,布什以后每次来中国,都要和父亲打上几个回合。另一位和父亲比较好的球友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

父亲也推动了网球在中国领导人中的推广,每次收到好球拍,他都送给别人,带动了很多人学网球。我们万家人打球的特点是正手削球,以前李瑞环开玩笑说是“万家削”。

中国网球协会主席吕正操也是一个网球爱好者,他今年103岁了,吕正操老将军也特别高兴,直到去年他还看美网比赛呢!这次中国女双拿了温网冠军,他还特地发了贺电。吕老爷子有句“名言”,说他这一生干了三件事:打日本,修铁路,打网球。父亲说,打网球能让人活过百岁,像张学良、吕正操还有90多岁的荣高棠,他们都是网球爱好者。父亲还开玩笑说,他们几个商量要一起去参加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呢!

三联生活周刊:离2008年奥运会还有两年时间,您对中国网球在北京奥运会上有什么期待?

万伯翱:女网最近一段时间有了重大突破,给大家带来了期盼,这既是网球运动员的动力,也是他们的压力。大家也不要奢望太高,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不能光看拿到的这几块金牌。

有人开玩笑说,只要是中间隔着网的项目,中国人都能拿金牌。但网球又不同于乒乓球、羽毛球这两个项目,它还强调一定的身体对抗,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单拿发球这一项来说,国外最好选手的发球速度,最高可以达到时速252公里,而我们的男选手没有超过200公里的,这都表明了我们的差距。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觉得2008年奥运会上,女子还是有很大的希望,而男子,差距还不是一星半点。网球含金量最高的毕竟还是单打这一块,特别是男子单打,都是国际赛事中奖金最高的一块。客观而言,女双是最薄弱的一环,因为国外选手普遍不太重视双打,都是大赛时临时配对。我们希望以女双为突破口,将女单以及男子项目全面带动起来,这还有很长的、甚至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网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