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工资成为谈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一虫)
据说老外不喜欢打听别人的收入。倘若中国内地也有这样的文化,个别经济学家所谓的“基尼系数无用论”或许就能成立,收入不透明下,更难看出贫富悬殊来。不幸的是,近几年国人越来越热衷于谈论工资收入水平了。这都是互联网惹的祸?网上到处是有关工资的热门帖子,重灾行业包括电力、烟草、电信、高速公路、金融等。估计此类收入较高的国有企业领导、员工看了颇为郁闷:如此这般的露富容易引起众怒,不管有没有道理,最终总得做出减薪的姿态,大家都只是拿工资的,何苦相互为难?
孔夫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得承认,在垄断高薪的问题上,公众不可能不带有情绪。故要小心打击面的无限扩大,以免误伤好人。比如说,得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界定真正的垄断行业。2001年深圳市地税局在认定高收入行业时,有这样的分类:“金融(银行)、保险、证券、电力、电信、石油、化工、烟草、航空、铁路、房地产、供水、供气等垄断性行业。”事实上,银行、保险、证券、化工、航空、房地产等行业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垄断。在这些行业中,同时存在着数量较多、相互竞争的国企、民企,甚至是外企。对于它们,政府应该做的是用税收手段来调节过高的收入,同时放宽价格管制、进入管制,而非对工资水平进行直接干预。不然,白白便宜了民营、外国资本家。
就拿金融行业来说吧。尽管牌照金贵,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金融企业面临的竞争相当激烈(想想卖保险有多难吧),没有或较少有垄断利润。相反,恰恰是竞争挖角,导致了金融人才收入水平的提高。基金经理、行业研究员、投行保荐代表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几番跳槽后,月收入可达三四万元。金融业中的民企、外企工资水平普遍更高。如果人为地刻意压低金融国企的工资,会影响士气,使它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近有位朋友抱怨说,单位上半年净利润相当于过去几年的总和,受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影响,工资却在下降。该单位从事证券投资,主要利润来源是股票价差,跟垄断没有关系。月收入不及同行一半,朋友心里不平衡,就差上网跟帖骂街了。他希望能像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操盘手那样,享受特殊待遇。据报载,2001年国务院曾特批这些操盘手的月薪为两万元。我们不知道该新闻的真假,可以肯定的只是,这样的月薪仍低于市场水平。
同样是垄断,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很大,最大值约为5~6倍。铁路的工资比不过高速公路,自来水、燃气公司的工资比不过发电厂、供电局、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身处同样一个垄断、准垄断行业,不同企业的工资水平相差也不小。例如,中国电信、网通、联通的工资水平就不如中国移动,个中原因显然不能全部只用“垄断”二字来解释。企业的人均利润有多有少,这也是影响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鼓励各方资金投入建设,政府曾允许高速公路、发电厂享有较高的项目投资收益率。受需求持续增长及价格管制的影响,烟草专卖局、中国移动的人均利润也比较高。只有供电局的情况比较特殊。如今它的效益不好,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人均利润不足2万元,南方电网公司不到3万元。但历史上它一度拥有众多发电项目,且享受较为灵活的分配政策,员工参股、持股的多种经营企业(俗称三产)众多,工资及福利向来较高。由于供电局的垄断程度接近于完美,打遍天下没有竞争对手,胜过高速公路、发电厂、中国移动,当仁不让地成为“垄断高薪”讨论中的主角,成为广大青年求职、求偶的第一选择。
扯了这么多,应该可以给正宗的国有垄断高薪企业画一幅素描了:没有竞争对手,每个地区独此一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产品需求量很大,销售价格官定;看是企业,又似行政单位,名字中最好有个“局”字。按图索骥之后,别忘记排除铁路局、邮政局。当然,这两个局的一线员工并不想被排除。他们可能迫切希望自己的工资水平成为谈资,引起上面的注意,争取到提薪的机会。否则,岂不是辜负了垄断之名?■
2005年,特殊行业内一些中央企业的工资、福利费情况
上市公司 行业 在职员工数 工资、福利费 平均每月薪水
中国银行 商业银行 20.93万 185.33亿元 7379元
大唐发电 电力生产 1.03万 10.66亿元 8625元
华能国际 电力生产 2.35万 24.87亿元 8819元
中国石油 石油化工 43.92万 296.75亿元 5631元
中国石化 石油化工 36.45万 153.88亿元 3518元
中国移动 电信运营 9.91万 142亿元 11941元
中国联通 电信运营 4.74万 24.26亿元 9165元
中国国航 航空运输 1.84万 大约30亿元 13587元
大秦铁路 铁路运输 4.1万 11.7亿元 2378元
(来源:2005年上市公司年报、招股说明书) 工资投资谈资市场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