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萨往北:纳木错,天上的湖泊

作者:贾冬婷

(文 / 贾冬婷)

从拉萨往北:纳木错,天上的湖泊0( 纳木错依偎在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每年都有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各地的佛教徒到此转经朝拜 )

沿青藏公路一直向北,藏区常见的碉楼和青稞田渐渐稀疏,眼前是一片辽阔草原。在和中尼公路交叉点附近,远远看见房屋和工厂,这就是羊八井。虽然周围的羌塘冷得刺骨,但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热田,却被温泉散发的一股股雾气所包围。下车到热水泉附近,团团薄雾从碧蓝的湖中升起,如入仙境,一股滚泉从地下咕噜咕噜地向上冒。藏民们说,放上几只鸡蛋在泉边,两三分钟就能可以煮熟吃了。

泉边,工人们还在打井。据温泉边看过气井放喷景象的藏民们说,打开闸门,滚烫的热水和蒸汽便如出海的蛟龙一样,可以喷出100多米高,5公里外都能听见它的声响。气井放喷的景象不常有,6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湖也不能靠近,为吸引游客,羊八井开发了温泉项目,将热水湖中的水两次降温引入池中。看上去,这个温泉跟一个普通的室外游泳池没两样,但看着远处的雪山泡温泉,应该是件惬意的事。

过羊八井折向东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在天边逶迤起伏,无际的草原相伴而行。黑牦牛和白绵羊就近在路边,时时会碰到几只在路中央散步或发呆的,我们的车会慢下来,等它们若无其事地蹒跚而过。这里是茫茫藏北草原,也即“羌塘”的一角,旅途中常听到的歌是:“你初到羌塘,寂寞寒冷会使你惆怅;一旦投入它的怀抱,草原变成温暖的家。”

车至当雄,这是我们到纳木错草原最大的一个间歇地,对周围牧民来说,是羌塘草美羊肥的牧场。传说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经藏北时,曾驻扎在这里,看着草原的美丽景色,高兴地说,“这真是上天选出来的好地方”,当雄便由此得名。当雄路边最多的是川菜馆和摩托车修理店,不时有身穿黑褐色羊皮袍、头系红色英雄结的藏民开着摩托车呼啸而来,在这里停车吃饭。这种大马力的摩托车是茫茫草原上藏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离开“拉萨的北大门”当雄,汽车驶出青藏公路,开始在碎石路上攀升海拔5100多米的达根那山口。司机说,这里是去珠峰前身体测试的好地方,如果在这儿没反应,相同海拔的大本营也没问题了。到山口又见飞扬的经幡和玛尼堆,没感到想象中的呼吸困难,只是觉得离积雪覆盖的山峰那么近,真是“伸手把天抓”。从山口望下去,纳木错那片凝固的碧蓝就在眼前。

汽车盘旋下山,远处一对石头高举向天空,挂满了洁白的哈达,司机说,这是纳木错最著名的标志“合掌石”,仿佛双手祈天在迎接客人。“合掌石”边很热闹,见到藏马、藏獒,还有珍稀的白牦牛,配挂着花花绿绿的哈达,他们是让游人骑乘、合影的,几乎是湖边最辛苦的招徕者。湖边已经很像一个旅游胜地,餐馆、商店,每隔几米就有个台球桌。

往远处走,从未见过这么深的蓝,一望无际的湖水和一望无际的天,令人无法分辨出哪里是湖水,哪里是蓝天。据历史文献记载,此湖像蓝天降到地面,故称“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而湖边牧民说,这是因湖面海拔很高如同位于空中。这样的胜景被藏民赋予了美好的想象:据传,纳木错是帝释天之女,此女神身青色,一面两手,三眼,右手持宝瓶,左手持宝镜,束高髻,余发披于身后,坐骑青龙。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是藏族人心目中的保护神。

身边是蓝蓝的纳木错湖水,岸上长满了高山蒿草、火绒草,远远地念青唐古拉山在云层的掩盖下若隐若现,山顶皑皑积雪终年不化。据说,纳木错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故湖面呈深蓝色,水天相融。

一路走到纳木错最大的半岛——扎西半岛,它位于湖东南侧,像是湖岸伸入湖中的一只拳头,也叫吉祥爱情岛。岛上有不少山洞,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洞浅短,有的溶洞狭长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面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山洞外面到处是嶙峋怪石,石峰遍布,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历史上,纳木错香火旺盛,这些山洞里有很多小寺庙,常有高僧在这里修行。公元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认为是胜乐金刚的道场。

宁玛派僧人阿度的寺庙就建在其中一个山洞里,据他说这里曾是噶译师的寝洞,已经有800多年历史。幽幽的酥油灯下,现在还能看到他的藏牙灵塔和脚印。阿度20岁就来到这里,那是80年代,纳木错没有开发旅游,来的人都是转湖的藏民。

阿度每天修行也以转湖为起点,已修行成宁玛派“大师”。他说,转湖是无止境的,若逢羊年大朝圣,转湖一周,功德更是平常年月的十万倍,到那时,成群结队的藏民翻山越岭,哪怕一路乞讨而来,也要顺着两百公里的湖岸线转湖,快则六七天,慢则十天半个月。

走在扎西半岛上,记者看到很多牵着马转湖的藏民,据说,平日里能围绕扎西半岛转一圈,功德就相当于转湖了。他们手摇转经筒,牵着马缓缓绕行,金铜般的阳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 往北拉萨纳木错羊八井天上温泉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