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证券:和股市一起复苏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在股市火爆行情的刺激下,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又开始变得人声鼎沸。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股市,过去几年间被边缘化的证券公司终于复苏。作为A股市场仅有的两家券商上市公司之一,G中信(600030)自然受到投资者热捧。今年一季度,中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626%;实现净利润9427万元,同比增长1039%。中信证券的复苏也带动其他相关公司“鸡犬升天”,G国安(000839)和G雅戈尔(600177)因为参股中信证券,股价也随之一飞冲天。
中信证券的复苏并非简单地靠天吃饭,在过去几年的行情低迷时期,中信证券一直通过并购扩张而储备能量。去年9月份,中信证券联手建银投资,成立了中信建投证券公司,全面接管华夏证券的证券类资产,同时,还宣布出资7.8亿元收购金通证券。今年1月份,中信证券出资3.8亿港元收购中信资本市场的3家子公司,提升境外业务的竞争力。3月份,中信证券宣布以不超过3.3亿元收购华夏基金,中信证券旗下已经拥有资产规模过百亿元的中信基金,收购华夏基金之后,中信证券控股的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如果再加上收购的华夏期货,以及筹备中的中信麦格里资产管理公司,一家大型证券控股集团的轮廓已经呼之欲出。在最近几年国内证券公司的破产浪潮中,中信证券的逆势扩张更显难得。
中信证券的扩张并不只是通过并购这一途径,今年5月9日,中信证券宣布将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亿股(含5亿股)的新股,发行价格不低于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均价的90%。以此计算,中信证券此次将融资40亿元以上,发行成功之后,其净资本将从2005年的56.5亿元增加到96.5亿元,总股本从24.8亿股增加到29.8亿股,每股净资产将从2.28元增加到3.24元。净资产增加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司在资本市场估值水平的提高,按照相关规定,证券公司很多业务的开展直接和净资产规模有关,所以,中信证券此次非定向增发之后,自营规模、资产管理规模和承销规模等都会大大提高,这将进一步拉大和国内其他券商之间的距离,凸现中信证券的龙头地位。
在度过了股市最低迷的时期之后,中信证券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今年一季度的业绩还只是一个开始。从经纪业务来看,截至去年年底,在收购了万通证券、华夏证券之后,中信证券的营业部数量从58家增至145家,服务部从14家变为43家。2005年,中信证券的经纪业务收入为3.2亿元,主要依靠中信证券原有的40个营业部,7个服务部以及中信万通的18个营业部和7个服务部完成,中信建投在去年年底才成立,难以为公司带来利润。而到了2006年,中信建投的87个营业部,29个服务部将会贡献全年业绩,同时,对金通证券的收购也将于今年完成,其19个营业部也将加入中信证券的利润大军之中。即使不考虑今年股市行情远比去年火爆,仅仅依靠营业部的数量变化,中信证券的经纪业务就将实现跳跃式增长。
从承销业务来看,由于去年股市停止了IPO和再融资,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受影响。中信证券依靠债券承销业务的龙头地位,使得去年实现了1.85亿元的承销收入,和2004年持平。随着目前股权分置改革过半,股市也重新启动了IPO和再融资,中信证券在承销业务的收入也将比去年大幅增长。据悉,中信证券目前已有相当的项目储备,包括中国国航(0753.HK)、中铝股份(2600.HK)、广深铁路(0525.HK)的A股发行,以及G申能(600642)、G深能源(000027)的新股增发等项目。在债券承销方面,中信还将保持其龙头地位,5月11日,中信证券承销的“06三峡债”开始发行,发行额30亿,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首期无担保企业债券。在下半年,中信证券还将有更多的债券业务。
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中信证券目前有两只集合理财产品,去年6月发行的“中信证券避险共赢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23亿元,以及今年1月发行的“中信理财2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全年规模有望达到60亿元以上。在自营业务方面,中信证券显得略为保守,在最近的一轮行情中表现并不突出,不过自营业务上的相对保守也并非坏事。
除了承销、经纪和自营这些传统业务之外,中信证券还将在一些创新业务进行开拓,产业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和不良资产处置等新型买方业务将是今年发展的重点,不过短期内还难以为公司带来实质性利润。
在经过连续几年的并购之后,如何有效整合,发挥协同效应将成为最大的未知数,比如在收购了万通证券、华夏证券之后,中信证券在经纪业务的市场份额反而出现下降。过去几年里胃口不小的中信证券,显然还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 中信集团中信证券股票股市复苏